第77章 铁骑叩关,血染边墙

崇祯七年的正月,本该是万象更新的时节,但北疆的寒风裹挟着肃杀之气,吹得人心惶惶。皇太极整合蒙古各部后,果然挥师南下,兵锋直指宣府、大同。边镇告急的烽火,日夜不息,将北京城刚刚升起的一点年节气息冲刷得干干净净。

一、 朝堂决策,名将出征

紫禁城,平台之上,气氛凝重如铁。崇祯皇帝看着塘报上“虏骑十万,号称二十万,已破独石口,兵分两路,一路趋宣府,一路逼大同”的字样,脸色苍白,握着奏疏的手微微颤抖。

“孙先生,”他看向新任蓟辽督师孙传庭,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祈求,“北疆危殆,社稷安危,系于先生一身了!”

孙传庭甲胄在身,虽年近五旬,却挺拔如松,目光锐利如鹰。他抱拳沉声道:“陛下放心!臣受国厚恩,必当竭尽全力,阻虏寇于边墙之外!纵使马革裹尸,亦在所不惜!”

“好!好!”崇祯连声道,又看向林宸,“林卿,粮饷器械,协理防务,朕亦托付于你!务必保障前线所需!”

林宸出列,肃然应道:“臣领旨!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背后是无数将士的性命和国家的命运。

周延儒、杨嗣昌等人冷眼旁观,虽未再公开反对,但眼神中的算计与隔岸观火之意,昭然若揭。

退朝后,孙传庭与林宸并辔而行,直奔德胜门外的大营。

“孙师,”林宸低声道,“学生已命顺天府及周边州县,全力征集粮草,首批三万石已运往昌平。沈廷扬先生也联络了一批商号,捐助了一批药材、布匹。只是……杯水车薪,后续还需朝廷调度。”

孙传庭面色凝重:“杨嗣昌掌着户部、兵部的钱粮,必不会让我等顺心。如今只能边走边看,先解燃眉之急。宣大那边,侯世禄老迈,王朴新败,军心涣散,我最忧心者,乃大同方向!”

林宸点头:“曹变蛟将军已率五千关宁铁骑先行驰援大同,尤世威将军亦整兵前往宣府。只望他们能赶在虏寇合围之前抵达。”

这时,一员年轻将领策马奔来,正是曹变蛟,他风尘仆仆,却斗志昂扬,朗声道:“督师!林侍郎!末将已点齐兵马,即刻出发!必不让虏酋踏破大同!”

孙传庭看着这位勇猛的后辈,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嘱托道:“变蛟,大同新败,人心浮动。你此去,不仅要勇,更需稳住军心!遇事多与城中留守将领商议,不可冒进!”

“末将明白!”曹变蛟抱拳,又对林宸道,“林侍郎,粮草可就指望您了!”

林宸郑重回礼:“曹将军放心,林某必不使前线将士饥寒交迫!”

望着曹变蛟率部远去的烟尘,孙传庭和林宸都知道,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

二、 大同城外,血战伊始

曹变蛟日夜兼程,赶至大同时,城外已是黑云压城。皇太极之弟,骁勇善战的多尔衮,正亲率镶白旗精锐及蒙古仆从军,猛攻大同外围据点怀仁。怀仁守将苦苦支撑,眼看就要城破。

“将士们!随我冲!解怀仁之围!”曹变蛟没有丝毫犹豫,马槊一挥,一马当先,五千关宁铁骑如同赤色洪流,径直冲向正在攻城的清军侧翼。

关宁铁骑乃明军精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尤其擅长骑射突击。此刻以逸待劳,冲击攻城疲惫的清军,顿时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放箭!”曹变蛟一声令下,密集的箭雨泼向清军阵中。

随即,铁骑突入,马槊翻飞,刀光闪烁。曹变蛟更是勇不可当,手中马槊如蛟龙出海,连续挑落数名清军巴牙喇兵(精锐护军)。

“是关宁铁骑!曹变蛟来了!”清军中一阵骚动。多尔衮见状,又惊又怒,急忙调派精锐骑兵前来拦截。

双方骑兵在怀仁城外展开惨烈厮杀。马蹄践踏,尘土飞扬,兵刃碰撞声、呐喊声、惨叫声响彻四野。曹变蛟部虽然骁勇,但清军人多势众,且多为百战老兵,渐渐陷入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