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辍朝一日

武英殿内,烛火通明,熏香袅袅。摒退了左右,只留心腹太监在殿外伺候。三人分君臣落座,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

话题早已超越了具体政务,变得宏大而深远。从夏商周秦汉唐的兴衰更替、得失教训,到对未来世界格局、海洋时代来临的推演;

从农耕文明如何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演进,到基础科学启蒙与实用技术推广的平衡;

从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灾害预警与赈济体系,到普及基础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创新途径……

朱霖凭借着来自信息时代的广阔视野和历史后见之明,结合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用尽可能通俗易懂、避免惊世骇俗的语言,谨慎而深刻地阐述着自己的见解。

他并非生硬地灌输未来知识,而是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将一些先进的理念、思维方法,巧妙地融入对历史与现实的剖析之中。

朱元璋听得如痴如醉,时而凝神沉思,时而击节赞叹,时而提出尖锐的质疑,时而又陷入长久的沉默。

这位出身布衣、凭借惊人毅力与智慧开创帝国的皇帝,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洞察力。

朱霖的许多观点,如同在他固有的思维壁垒上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风景。

老朱第一次发现,原来治国平天下,除了权谋、武力与仁政,还有如此多可以探索和改进的维度。许多过去困扰他的难题,似乎找到了新的解题思路。

朱标更是听得心潮澎湃,作为储君,他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朱霖的许多想法对他而言简直是石破天惊,但又逻辑自洽,引人深思。

勤勉地记录着要点,感觉自己仿佛在聆听一部前所未有的“帝王新学”。

这一夜,武英殿的烛光久久未熄。君臣三人更确切地说是两位君主与一位来自未来的进言者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之中。

朱霖以其超前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朱元璋对治理国家、看待世界的某些固有观念。许多变革的种子,或许就在这个不眠之夜,悄然埋入了洪武皇帝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