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论,高瞻远瞩,提及以东南海贸之利,滋养西北边防之兵,岁入颇丰,咱听了,说不动心是假的。尤其后世东瀛狗的罪行让咱怒不可遏!”
“但是,先生,咱大明立国未久,根基尚浅,实有内忧外患之困!”
“北元余孽,虽被赶回草原,却依旧贼心不死,时常寇边,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迫使咱必须维持庞大的军队,耗费钱粮无数。”
“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咱不敢加赋太重。国库空虚,是咱心头大患。”
“沿海倭寇,肆虐猖獗!这些东瀛来的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罪恶滔天!若开海禁,咱恐门户大开,倭寇趁虚而入,为祸更烈!此乃燃眉之急,不得不防!”
“还有…淮西勋贵集团,跟随咱起家的老兄弟们,如今位高权重,有些已渐生骄纵,尾大不掉。”
“开海涉及巨大利益,咱担心一旦放开,这些勋贵及其子弟会利用权势,率先垄断海贸,与民争利!”
“甚至形成新的、更难驾驭的势力,反而加剧内部矛盾,与咱‘与民休息’的国策背道而驰。”
朱元璋将面临的困境剖析得清清楚楚,他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而是基于现实政治的深刻考量。
看向朱霖,眼神锐利:“先生提出开海,确实是条路子。但如何解决这些隐患,并确保海贸之利能真正惠及朝廷与百姓,而非落入少数权贵囊中?咱需要实实在在的方略,而非空谈。”
朱霖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无意外之色。深知朱元璋的困境和疑虑。
待朱元璋说完,并没有直接回答如何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更具体的目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
迎着朱元璋探究的目光,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充满诱惑力:
“陛下所虑,皆是老成谋国之见,草民深表赞同。开海确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循序渐进,严加管控。”
“然,陛下可知,为何倭寇如此觊觎我大明沿海,屡剿不绝?除了其本身凶残贪婪之外,其背后亦有其贫瘠困顿之因。”
“倭寇之患,或可转化为大明之利。陛下,据海外可靠消息及后世考证,就在那东瀛岛国之上,蕴藏着一座超级银矿,其白银储量,堪称举世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