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沟通的团队面对着全新的挑战。
之前与“基石”的对话,虽然困难,但如同与一个拥有绝对理性、逻辑严密的超级AI交流,总能找到其行为的内在规律。
而现在,他们感觉像是在面对一片……拥有了“历史”和“深度”的规则之海。
“它的逻辑核心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立体。”沟通负责人试图向江季黎描述这种变化,“以前它追求的是平面的、绝对的稳定。现在,它的逻辑中似乎融入了对‘变化’、‘过程’甚至‘时间’本身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消除混乱,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混乱的成因,并将其纳入一个更宏大的、动态的平衡体系。”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一点,一直笼罩着基地核心区的、“秩序绿洲”的规则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将一切不符合“稳定”标准的东西都排斥在外,而是变得更具“渗透性”和“包容性”。
一些低烈度的规则波动(比如人员情绪的正常起伏、设备运行的自然损耗)被允许在其内部存在,只要不破坏整体的动态平衡。
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好处。
基地内部一些之前因为规则过于“刚性”而难以解决的微小故障(比如某些精密仪器的同步偏差)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整体运行效率反而有了一丝提升。
但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个更加复杂、更难以预测的“基石”,未来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它似乎从那股‘回响’中,汲取了某种……‘经验’或者‘知识’。”
沈鸿分析着监测数据,语气复杂,“这可能是机遇,让我们能更快地理解这个新世界;但也可能是巨大的风险,我们彻底失去了对它的‘理解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