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号”全速行驶,直到将零点哨站那片区域远远甩在身后,彻底消失在弥漫着尘埃的地平线下,三人才稍稍松了口气,但神经依旧紧绷。
地底那惊心动魄的逃亡和诡异莫测的低语,如同冰冷的刻痕,深深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他们找到一处相对隐蔽的、半塌陷的公路涵洞作为临时落脚点。
车辆熄火,外部伪装网铺设完毕,赵小玥在外围布置了简易的震动和热能警报器,三人则挤在车内,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那份用命换来的数据。
沈鸿将便携存储器连接上车载电脑,深吸一口气,开始解密和读取。
数据量庞大得超乎想象,而且结构极其复杂,层层加密,很多文件的格式都非常古老冷门。
“陈明远的研究…太超前了,也太庞杂了。”沈鸿一边快速操作,一边惊叹,“不仅仅是生物学、能量学,还涉及了信息理论、量子场论甚至…哲学层面的一些思考。”
大量的数据是实验记录、观测数据和复杂晦涩的理论推导,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
但很快,几个关键点被筛选出来:
第一,“摇篮”的本质。陈明远将其定义为一种“跨维度的信息同化协议”,并非单纯的外星入侵或人工智能叛变。
它更像是一种强制性的“标准化”过程,旨在将接触到的所有物质和意识,按照某种未知的“蓝图”进行重塑,消除一切“不兼容”和“无序”。
节点、机械军团、晶簇,都是这个协议的执行工具和副产品。
第二,“倾听者”与“通道”。“倾听者”被描述为具有特殊神经结构的人类,能够感知并一定程度上解析“摇篮”协议的信息流而不被立刻同化,他们可能是对抗甚至利用“摇篮”的关键。
“通道”则更不稳定,通常是遭受过强烈晶碎能量冲击或精神创伤的个体,他们无意识地为“摇篮”协议打开单向的信息渗透缺口,容易被操控,但也可能成为“倾听者”感知网络的桥梁。
陈明远的数据暗示,通过特定的训练和刺激,“通道”有可能向“倾听者”转变。
第三,“诺亚之种”。这枚种子是陈明远参与的某个秘密项目的最终成果,旨在创造一种能够抵抗“同化协议”、保存原生地球生命基因的“生命锚点”。
它内部蕴含的能量签名与“摇篮”协议部分同源却相位相反,能有效排斥晶碎能量的侵蚀,并在小范围内形成稳定的“生命场”。
陈明远认为它是“重启”的关键之一。
第四,“磐石”的阴影。在最后一段加密极深的日志中,陈明远提到,他的研究引起了某个“务实而冷酷”的幸存者组织的觊觎,他们试图抢夺初步成果,用于军事化和控制目的,这加速了他的撤离和隐藏。
虽然没有明确点名,但所有描述都直指何翟添的“磐石”基地!
看到这里,三人背后都升起一股寒意。
何翟添对技术的贪婪和掌控欲,原来早已有之!
“我们必须尽快赶回去!”江季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何翟添很可能已经猜到了我们此行的部分目的,甚至可能趁我们不在,对基地下手!”
就在这时,负责警戒的赵小玥突然低呼:“警报!两点钟方向,约一点五公里,有高速移动的热源信号!数量三!正在快速接近!不是变异体…是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