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护盾、微光与暗处的眼

“磐石”提供的三套高功率移动式聚变电池组如同及时雨,瞬间缓解了基地能源枯竭的危机。

它们被立即接入基地电网,优先供给防御系统和沈鸿牵头的新项目。

地下实验室里,气氛紧张而专注。沈鸿带领的技术小组,正通过加密线路与“磐石”的技术团队进行远程协同。

屏幕上滚动着复杂的能量频率算法和数据模型,双方的声音通过变声器处理,冷静、专业,却也透着毫不掩饰的相互审视。

“‘磐石’提供的核心算法框架确实精妙,但他们在关键的能量波动阻尼系数上做了模糊处理。”沈鸿的一名助手低声汇报,眉头紧锁,“如果直接套用,护盾的稳定性会有隐患,可能在持续运行十二小时后出现周期性衰减。”

“意料之中。”沈鸿眼神锐利,“反向推导阻尼参数,用我们自己的生命脉冲基础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记住,最终的控制核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博弈。

双方都在分享,也都在隐瞒;都在学习,也都在防备。

联合研发的“脉冲护盾”系统,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双重基因和天然的裂痕。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实验室里,对发光苔藓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沈鸿的另一组人马成功提取出苔藓中高效转化能量的核心生物酶,并模拟其微观结构,制造出了第一个简陋的“生物能量板”——一块巴掌大小、覆盖着人工培育苔藓薄膜的薄板,在微弱光线下持续输出着稳定电压。

“虽然功率远不如聚变电池,但它几乎可以永久运行,只需要极低的光照补给!”研究员兴奋地报告,“如果能大规模培育并组装,它完全可以作为低功耗设备的独立能源,比如传感器网络、低耗照明,甚至…可以为‘脉冲护盾’提供一部分背景频谱维持能量,降低主能源的消耗!”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苔藓能源不仅代表着一种可持续的未来方向,更在当下就能直接应用于对抗节点的斗争中。

医疗区内,苔藓提取液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又一名重伤员的感染被成功控制,伤口愈合速度惊人。

苏婉清谨慎地扩大了试用范围,结果同样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