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数据流、伤疤与未踏之路

两者并无绝对优劣,但决定了未来不同的发展轨迹和资源需求。

数据交换是互惠的。

“磐石”显然对“曙光”提供的、关于中转装置残骸的分析以及两种新型变异体的详细战斗数据极为感兴趣。

尤其是关于“信息毒素”的只言片语和那偶然录下的一段高频噪音样本,足以让何翟添那边的技术团队陷入疯狂的分析中。

内部,战后的伤疤正在缓慢愈合,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阵亡战士的葬礼简单而肃穆。

他的名字被刻在仓库内壁的一面纪念墙上,那里已经零星有了几个名字。

没有过多的哀悼词,只有短暂的默哀和更加坚毅的眼神。

活着的人,必须带着逝者的份一起活下去。

贡献度制度进行了一次微调。增加了高风险任务的额外贡献点系数,完善了抚恤标准,并设立了基于技术突破和重要情报获取的专项奖励。

制度变得更加精细,也更能体现公平与激励。

陆岩加强了针对新型变异体的战术训练。

模拟高速变异体的冲击、酸液喷吐者的远程攻击,甚至尝试模拟那种高频噪音环境下小队如何配合作战。

基地的战士们在一遍遍的演练中,消化着恐惧,积累着经验。

沈鸿则在修复电网的同时,着手设计第二代“噪音”发生器。

基于新的数据,它将更精准,功率更大,但能源需求也更大。

他不得不再次找到苏婉清,为了一些优先分配的电子元件和电池资源,两人再次发生了争执,但这一次,争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优先级”而非“必要性”上。

关于物流中心,一次非正式的核心会议在江季黎的工作室召开。

“那里必须再去。”沈鸿态度坚决,“那种高频信号是钥匙!我们必须知道它的源头是什么?是某种矿物?某种生物器官?还是…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科技造物?只有搞清楚这个,我们才能主动制造‘信息毒素’,而不是祈祷下次还能捡到个破烂收音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陆岩立刻反对:“风险无法评估。我们上次能逃出来,很大程度是运气。那种骨刃怪物对环境利用极强,数量不明,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