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底来的人》(661-670集)

第661集:小螃蟹“小闹钟”的“失踪谜案”

科研站的清晨,向来是被苏小满尾巴扫水的声音、林夏敲键盘的“哒哒”声,还有小桃对着海豚喊早的嗓门叫醒的——可今天不一样,天才蒙蒙亮,就传来小桃的“惊天嚎叫”:“小闹钟不见了!”

小闹钟,那只从“水母灾难日”就赖在科研站,后来成了“作息监督员”的小螃蟹,此刻连带着它的玻璃食盆一起消失了。小桃趴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撅着屁股把柜子底下、仪器缝隙都扒了个遍,连小闹钟最爱躲的闹钟后面都空着,急得眼圈发红:“昨天晚上我还喂它吃了虾干,怎么一觉醒来就没了?是不是被水母拐走了?”

苏小满晃着尾巴赶来时,尾巴尖还挂着没吃完的鱼干,一听小闹钟丢了,立刻把鱼干塞给小桃,闭上眼睛激活“水痕追踪术”——她的能力能捕捉二十四小时内水分子的移动轨迹,可盯着地面看了半天,只看到一串断断续续的小水痕,从实验室门口一直延伸到甲板,最后消失在海边的栏杆下。

“它自己爬去海边了?”小满皱着眉,尾巴尖凝出一缕水,顺着水痕复刻轨迹,“水痕没断,不像被抓走的,倒像是……慢悠悠爬过去的。”

林夏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过来,屏幕上是昨晚的监控录像——凌晨两点,小闹钟背着它的玻璃食盆(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顶在背上的),慢悠悠地从实验室爬出来,路过走廊时还差点被沈清月的拖鞋绊倒,停顿了三秒,居然用钳子夹着拖鞋尖,把拖鞋挪到了墙边,然后继续爬向甲板。到了栏杆边,它居然熟练地爬上栏杆,“啪嗒”一声掉进海里,食盆浮在水面上,跟着它一起漂远了。

“它是故意走的?”林夏把监控倒放三遍,指着屏幕里小闹钟“整理拖鞋”的画面,“你看,它还收拾了‘现场’,不像迷路啊!”

小桃更急了,抓着小满的胳膊晃:“它是不是嫌我给的虾干不好吃?还是我昨天织毛衣时不小心轧到它的钳子了?”说着就要哭,小满赶紧拍着她的背安慰:“肯定不是,小闹钟那么喜欢你,说不定是去海里‘进货’了,想给你带礼物呢?”

两人正说着,沈清月端着咖啡走过来,看到满地狼藉,又看了眼监控,突然笑了:“别急,它不是走了,是‘回娘家’了。”她指了指小满尾巴上沾着的一根粉色绒毛——那是之前“变异营养液”留下的痕迹,“上周小桃给它喂虾干时,我看到它钳子里夹着根粉色海草,那是‘浅滩蟹’的窝边草,估计是想回去找同伴了。”

为了找小闹钟,四人决定分两路:小满和小桃坐小艇去浅滩,小满用“水下听觉”听螃蟹的动静;林夏和沈清月留在科研站,查浅滩的潮汐数据,顺便盯着监控,看看小闹钟会不会自己回来。

小艇刚开到浅滩,小满就喊了一声:“听到了!在那边!”她指着一片长满粉色海草的礁石区,小桃立刻跳下去,踩着水跑过去——果然,礁石缝里,小闹钟正趴在一堆小螃蟹中间,玻璃食盆里装满了亮晶晶的小贝壳,旁边的小螃蟹们围着食盆,像是在“分礼物”。

“小闹钟!”小桃蹲下来,轻声喊它,小闹钟立刻转过头,举着钳子晃了晃,爬过来用钳子夹起一颗最大的贝壳,递到小桃手里,像是在说“给你的礼物”。周围的小螃蟹们也跟着晃钳子,吓得小桃差点后退,小满笑着说:“它们在欢迎你呢,小闹钟把你当家人了。”

原来,小闹钟是只“浅滩蟹”,小时候被海浪冲到深海,误打误撞进了科研站,最近闻到了浅滩的海草味,就想回去看看同伴,还特意带了科研站的虾干当“见面礼”,玻璃食盆里的贝壳,是它给小桃和大家的“伴手礼”。

回去的路上,小闹钟趴在小桃的肩膀上,钳子上还夹着一根粉色海草,小满笑着说:“以后它肯定会经常‘回娘家’,我们得给它准备个‘通行证’,不然下次又要找半天。”

当晚,科研站多了个“螃蟹专属通道”——在甲板栏杆上钉了个小木板,直通海里,木板上写着“小闹钟的回家路”;小桃把小闹钟带回来的贝壳串成了手链,戴在手腕上,说是“小闹钟送的定情信物”;林夏则在监控里给小闹钟的“失踪路线”标上了红点,备注“浅滩探亲之旅”;沈清月更绝,给小闹钟的玻璃食盆上刻了字:“深海棱镜科研站·首席螃蟹官·小闹钟专用”。

唯一的“后遗症”是:从那天起,每天早上都有几只小螃蟹顺着“专属通道”爬进科研站,围着小闹钟的食盆要虾干,小满只好每天多准备一份虾干,美其名曰“外交经费”。

第662集:林夏的“论文答辩预演”与“水母观众”

林夏的论文答辩定在一周后,自从拿到十年前的发光蛋白数据,她的论文就像开了挂,改得又快又好,可一想到要对着一群教授念报告,她就紧张得睡不着觉——白天对着电脑练,晚上抱着枕头练,连做梦都在说“数据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小主,

“小满,你当我第一个观众好不好?”林夏拽着小满的尾巴,把她按在实验室的椅子上,自己站在前面,手里拿着演讲稿,腿却在发抖,“我要是忘词了,你就用水柱泼我,让我清醒清醒!”

小满点点头,可林夏刚念了两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就突然卡住了,盯着演讲稿半天,憋出一句:“我的论文主题是……是苏小满的尾巴与水母发光的关系!”说完自己都愣了,小满笑得尾巴拍打着地面,溅起的水花刚好泼在林夏脸上——还真应了她刚才说的话。

“都怪你!”林夏抹了把脸,假装生气,“下次我练答辩,你不许晃尾巴!”可转头看到小满委屈的表情,又心软了,“算了,你晃吧,我就当你的尾巴是‘观众的掌声’。”

小桃听说林夏要练答辩,自告奋勇当“评委”,还拉上了沈清月——小桃拿着个小本子,模仿教授的语气提问:“林夏同学,请问你的数据样本量够不够?有没有考虑过水母的情绪影响?”沈清月则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咖啡,时不时点头,偶尔说一句“这里可以简化点,教授们不爱听太复杂的”。

练了两天,林夏还是紧张,一看到“评委”就忘词。小满突然想到个办法:“我们把水母培养缸当‘观众席’吧!水母不会说话,你对着它们练,肯定不紧张!”

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当晚,生物实验室被改造成了“答辩现场”:林夏站在前面,身后是投影仪投的PPT,面前的桌子上摆着演讲稿;水母培养缸被搬到了“评委席”的位置,里面的水母们被小满喂了点普通藻(不敢再用快乐藻了),安安静静地漂着,像是认真的观众;小桃和沈清月躲在实验台后面,偷偷观察林夏的状态;小满则坐在旁边,尾巴尖对着水母缸,随时准备用“控水术”让水母“鼓掌”(其实是让海水溅起水花)。

林夏深吸一口气,开始念演讲稿——这次居然没忘词!她越说越顺,讲到数据图表时,还特意指着屏幕,对着水母们解释:“你们看,这个柱状图就是你们的发光强度,是不是很厉害?”

突然,培养缸里的“顶石子”(选美大赛冠军)用触手顶起一颗小石子,对着林夏的方向晃了晃,小满立刻翻译:“它说‘厉害’,让你继续讲!”林夏一下子笑了,紧张感全没了,连手势都变得自然起来。

讲完最后一句“我的答辩完毕,谢谢大家”,小满立刻用控水术让海水溅起一阵水花,像是“观众鼓掌”;小桃和沈清月从实验台后面跳出来,使劲拍手;连躲在角落里的小闹钟,都用钳子敲着玻璃食盆,发出“哒哒”的声音,像是在“打节拍”。

“成功了!”林夏激动地抱住小满,尾巴都被两人压得晃了晃,“对着水母练真的有用!它们比教授们温柔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夏每天都对着水母缸练答辩,水母们也越来越配合:“绿灯笼”会在她讲到发光数据时变亮,“波浪卷”会用触手卷成“√”的形状,“小海羞”则会浮到缸边,像是在认真听讲。林夏甚至给每个水母分配了“角色”:“顶石子”是“首席观众”,“绿灯笼”是“气氛组组长”,“小害羞”是“最认真听众”。

答辩前一天,沈清月给林夏准备了“幸运礼物”——一个用发光蛋白做的胸针,一闪一闪的,像是迷你水母;小桃给她织了个“水草花纹”的围巾,说是“能带来海豚的好运”;小满则把“顶石子”最喜欢的小石子送给她,说是“水母冠军的祝福”;小闹钟也凑热闹,用钳子夹了片干海草,放在林夏的演讲稿上,像是在说“加油”。

答辩当天,林夏穿着白大褂,戴着发光胸针,手里攥着小石子,自信地走进了答辩室。据说,她讲到一半时,突然想起了实验室里的水母们,忍不住笑了,对着教授们说:“我的数据样本,还有一群特别的‘观众’,它们是太平洋底的水母,比我还了解这些数据。”

后来林夏说,那天答辩特别顺利,教授们问的问题,她都对着水母练过无数遍,连回答时的手势,都是模仿“波浪卷”的触手姿势——最后,她的论文得了“优秀”,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实验室,对着水母缸鞠躬:“谢谢各位‘观众’,我们成功了!”

当晚,科研站加餐,林夏特意给水母们喂了特制的“庆祝藻”,小满用控水术把海水变成了彩色的烟花,小桃抱着小海豚在旁边唱歌,沈清月则举着酒杯,对着水母缸说:“敬我们最特别的‘答辩观众’。”小闹钟趴在林夏的演讲稿上,啃着虾干,像是在分享胜利的喜悦。

第663集:沈站长的“神秘快递”与“深海漂流瓶”

科研站的快递,向来都是用直升机送的,要么是物资,要么是仪器零件——可这天早上,甲板上却多了个奇怪的快递:没有快递单,没有寄件人,只有一个巴掌大的木盒子,盒子上刻着跟之前金属盒子上一样的“老船长标记”。

小主,

沈清月是第一个发现快递的,她刚晨跑完,就看到木盒子躺在甲板上,被海水打湿了边角,像是从海里漂过来的。她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没有炸弹,没有纸条,只有一个玻璃漂流瓶,瓶塞是用软木做的,上面缠着根生锈的铁丝,瓶身里装着半瓶海水,还有一张卷起来的羊皮纸。

“这是谁送的?”沈清月把漂流瓶拿出来,刚好遇到晃着尾巴来甲板喂鱼的小满,小满凑过去一看,眼睛立刻亮了:“是老船长标记!跟上次金属盒子上的一样!”

两人拿着漂流瓶去找林夏和小桃时,林夏正在给水母缸换水,小桃则在给小海豚织毛衣(这次是给疤疤的)。听沈清月说完,林夏立刻放下水管,凑过来研究漂流瓶:“羊皮纸会不会是十年前的站长写的?上次的纸条是他留的,这次会不会也是?”

小桃迫不及待地想打开漂流瓶,可软木塞塞得太紧,她用牙咬都咬不动,最后还是小满用“控水术”轻轻震动瓶塞,才把它拔了出来。倒出羊皮纸,展开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一幅画:画着一艘船,船帆上写着“海鹰号”,船底对着科研站的方向,旁边还画着一个箭头,指向深海的“海沟区”,画的右下角,画着一个小小的螃蟹,跟小闹钟长得一模一样!

“海鹰号?”林夏赶紧打开电脑,搜索“太平洋海鹰号”——结果显示,这是一艘五十年前失踪的货船,据说船上装着“海底文物”,后来在海沟区附近沉没,再也没人找到过。

“小闹钟的图案是什么意思?”小桃指着羊皮纸上的螃蟹,“难道跟小闹钟有关?”小满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冲进实验室,把小闹钟抱了过来——小闹钟的背壳上,居然有一个跟画里一模一样的小印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原来小闹钟是‘海鹰号’的‘后代’?”沈清月盯着小闹钟的背壳,若有所思,“五十年前的货船沉没,说不定船上有螃蟹的祖先,小闹钟的印记,可能是遗传下来的。”

为了弄清漂流瓶的秘密,四人决定去海沟区看看——沈清月查了海沟的深度数据,林夏准备了深海探测器,小满负责用“水下透视眼”探路,小桃则抱着小闹钟,说要让它“认亲”。

潜水艇缓缓驶向海沟区,越往下,海水越黑,小满突然喊了一声:“前面有东西!”探照灯打开,一艘生锈的货船出现在眼前,船帆早就烂了,船身上依稀能看到“海鹰号”的字样——正是羊皮纸上画的船!

“是海鹰号!”林夏激动地盯着屏幕,探测器显示,船身没有破损,像是完好地沉在海底的。小满打开潜水艇的舱门,用“控水术”护住自己,游了过去——船的甲板上,堆着很多木箱,木箱上也刻着老船长标记,其中一个木箱是打开的,里面没有文物,只有一堆螃蟹壳,每个壳上都有跟小闹钟一样的印记。

“原来这里是螃蟹的‘老巢’!”小满游回潜水艇,兴奋地说,“船上的木箱里全是螃蟹壳,还有很多小螃蟹在爬,它们的背壳上都有印记!”

小桃抱着小闹钟,凑到舷窗边,小闹钟突然举着钳子晃了晃,对着海鹰号的方向“哒哒”敲着玻璃——潜水艇外的小螃蟹们立刻围了过来,对着潜水艇晃钳子,像是在“打招呼”。

沈清月打开漂流瓶里的羊皮纸,又看了看海鹰号的位置,突然明白了:“五十年前,海鹰号的船长可能是个‘螃蟹爱好者’,他在船上养了很多浅滩蟹,货船沉没后,螃蟹们在船上定居,繁衍后代,老船长标记是他们的‘家族符号’;十年前的站长留下金属盒子,这次的漂流瓶,可能是后来的人发现了海鹰号,想告诉我们这里有螃蟹的‘家族遗址’。”

小满突然指着船尾:“那里有个盒子!”潜水艇开过去,发现船尾挂着个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海鹰号的船长,最后一篇日记写着:“我的螃蟹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好好生活,要是有人看到这篇日记,麻烦告诉它们,我很想念它们——还有,科研站的方向,有我藏的‘螃蟹粮’,是给它们的礼物。”

“螃蟹粮?”小桃眼睛一亮,小满立刻用“水下透视眼”搜索,果然在海鹰号附近的海沟里,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木箱,里面装满了晒干的虾干和海藻——估计是船长当年给螃蟹准备的“储备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