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底来的人》(141一150集)

改良后的垃圾桶,成了小镇的“环保明星”——垃圾回收率提升了30%,沿海的垃圾流入量减少了20%,其他联盟分部,也纷纷要求陆时衍做同款垃圾桶。陆时衍看着热闹的广场,又看了看旁边吃饼干的流浪猫,无奈地笑了——他在垃圾桶的说明书上,偷偷加了一行字:“最佳使用方式:配合鱿鱼味饼干投喂点,效果更佳。” 原来,环保的最好方式,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像共生能量一样,用温暖的方式,引导大家主动参与,让扔垃圾,也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第145集:“共生能量邮局”开业与“鱿鱼味信件”的搞笑传递

周年庆后,联盟成员们发现一个小麻烦——五大洋的族群相隔太远,传递消息全靠科考船或鱼朋友帮忙,不仅慢,还容易丢。林知寒灵机一动:“不如开一家‘共生能量邮局’,用五色共生能量做‘能量邮差’,传递信件和小礼物,既快又安全!”

邮局的选址在研究所一楼,陆时衍帮忙设计了“对称能量邮局”——左边是“信件收发区”,柜台按五色光对称划分,对应五大族群;中间是“能量传输区”,装着微型五色能量水晶阵,能将信件转化为能量信号,瞬间传送到目的地;右边是“礼物包装区”,苏晓晓硬加了个“鱿鱼味包装角”,能用鱿鱼味包装纸和冰晶盐丝带包装礼物。

邮局的“能量邮差”很特别——是陆时衍研发的“迷你能量鱿鱼”,外形像小鱿鱼,体内装着能量芯片,能接收和传递能量信号,还能把能量信号还原成信件或礼物。苏晓晓觉得不够有趣,给每个能量鱿鱼都喷了鱿鱼味香水,说“这样邮差也有鱿鱼味,和我们更亲”。

开业当天,邮局就挤满了“寄信人”——淡蓝鱼鳞族的族人要给南极冰鳞族寄“治愈之光明信片”,上面画着淡蓝珊瑚城的风景;发光鱼鳞族的小朋友要给鱿鱼族寄“七彩画”,画着自己和鱿小玩耍的画面;小镇的老奶奶要给国外加盟商寄“鱿鱼味饼干配方”,说要让全世界都尝到她的手艺;最搞笑的是鱿小,它用触手沾着深海墨汁,写了一封“鱿鱼语信件”,要寄给南极的企鹅朋友,信里还夹了半串没吃完的能量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信件传递刚开始,就出了搞笑乌龙——能量鱿鱼把淡蓝鱼鳞族的明信片,错传到了鱿鱼族的水箱里,鱿大以为是给它的,用触手打开一看,全是淡蓝珊瑚的画,红光闪了闪,用触手在明信片背面画了个鱿鱼,又让能量鱿鱼寄了回去;发光鱼鳞族的七彩画,被传到了冰鳞族,冰鳞族的小朋友以为是礼物,在画上加了冰系能量,画里的鱿小变成了“冰系鱿小”;老奶奶的饼干配方,传到国外加盟商手里时,竟沾了一层鱿鱼味,加盟商以为是“鱿鱼味饼干配方”,按配方烤出来,饼干真的带着淡淡的鱿鱼香,还特意打视频电话感谢老奶奶。

苏晓晓的“鱿鱼味信件”更是离谱——她给淡蓝鱼鳞族寄了一封“鱿鱼串新品推荐信”,用鱿鱼味信纸写的,还夹了一小包鱿鱼粉。能量鱿鱼传递时,鱿鱼味太浓,吸引了一群小鱼跟着跑,信件传到淡蓝珊瑚城时,信纸边缘被小鱼咬了个小缺口,淡蓝鱼鳞族的首领笑着说:“这是‘鱼咬鱿鱼信’,更有共生的味道!”

陆时衍检查后发现,是能量鱿鱼的“信号识别系统”太死板,只会按地址传递,不会灵活调整。他给能量鱿鱼升级了“智能识别”,能根据信件内容和气味,精准匹配收件人,还加了个“鱿鱼味信号增强器”,确保鱿鱼味信件不会吸引太多小鱼。

升级后的能量鱿鱼,再也没传错过信件——鱿小的信终于传到了南极,企鹅朋友收到后,用翅膀拍了张“站在冰面上的照片”,让能量鱿鱼寄了回来;老奶奶的饼干配方,准确传到国外,加盟商烤出了“原味饼干”,还寄了一盒回来,给老奶奶当谢礼;苏晓晓的鱿鱼串推荐信,顺利传到淡蓝珊瑚城,淡蓝鱼鳞族的族人当天就打视频电话,要订100串新品。

晚上,邮局打烊后,苏晓晓坐在柜台后,看着能量鱿鱼们整齐地排在架子上,笑着说:“以后我们的共生能量邮局,就是全球最快的邮局!还要推出‘鱿鱼味年卡’,办卡的人,寄信送鱿鱼串!” 陆时衍点点头,在邮局的规章制度上,偷偷加了一条:“允许能量鱿鱼偶尔沾点鱿鱼味,允许信件被小鱼咬小口——这是共生邮局的特色。”

第146集:赵铁蛋的“共生安保技能大赛”与“鱿鱼族队员的高光时刻”

赵铁蛋看着全球安保队的队员们越来越厉害,决定举办一场“共生安保技能大赛”——比“巡逻速度”“救援效率”“能量运用”三项技能,冠军队伍能获得“全球最佳安保队”称号,队员们还能得到苏晓晓烤的“冠军能量串大礼包”,鱿鱼族队员的奖励,是双倍的深海冰晶盐。

大赛的赛场设在深海鱿鱼谷的“共生训练场”,陆时衍帮忙搭建了“对称赛道”——左边是“巡逻赛道”,按S形对称铺设,沿途有垃圾清理点和安全标志摆放点;中间是“救援赛道”,模拟冰窟窿、暗礁等危险场景,有“受伤小鱼模型”需要救援;右边是“能量赛道”,需要用五色能量,点亮沿途的共生水晶,才能通过。

参赛队伍有五支:太平洋队(人鱼族+人类)、大西洋队(淡蓝鱼鳞族+海星)、印度洋队(发光鱼鳞族+水母)、南极队(冰鳞族+企鹅)、深海队(鱿鱼族+刺猬)。鱿大作为深海队的队长,带着鱿小和三只刺猬队员,早早来到赛场,鱿小的红光闪个不停,用触手拍着赛道,像是在说“我们肯定能赢”。

比赛开始,第一项是“巡逻赛道”——各队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巡逻、清理垃圾、摆放安全标志。太平洋队的人鱼族队员游得快,人类队员清理垃圾麻利,暂时领先;深海队的鱿大,用触手卷着垃圾,速度虽然慢,但清理得很干净;鱿小负责摆放安全标志,却把“禁止靠近”的标志,摆到了赛道中央,差点绊倒南极队的企鹅队员,赵铁蛋赶紧喊:“鱿小,标志要摆到路边!” 鱿小吐了吐泡泡,赶紧把标志挪到正确位置。

第二项是“救援赛道”——模拟冰窟窿里有“受伤小鱼模型”,各队需要分工合作,救出小鱼。大西洋队的淡蓝鱼鳞族队员,用治愈之光稳住冰面;印度洋队的发光水母,用身体的光照亮冰窟窿;深海队的鱿大,用触手伸进冰窟窿,稳稳地把小鱼模型托了上来;鱿小则用红光,给小鱼模型“取暖”,虽然模型是假的,但鱿小的认真,引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第三项是“能量赛道”——需要用对应颜色的能量,点亮共生水晶。南极队的冰鳞族队员,用冰系能量点亮冰蓝水晶;太平洋队的人鱼族队员,用淡青能量点亮淡青水晶;深海队的鱿大,用红光点亮红色水晶,鱿小则配合刺猬队员,用红光和五色能量的融合光,点亮了最难的七彩水晶,全场瞬间响起掌声!

最终,深海队虽然巡逻速度不是最快,但救援效率和能量运用都是满分,意外获得冠军!颁奖时,赵铁蛋给鱿大颁发了“最佳队长”徽章,给鱿小颁发了“最佳小队员”徽章,苏晓晓则抱来一大箱冠军能量串,鱿大的红光亮得像太阳,用触手卷着能量串,和鱿小、刺猬队员们分享,刺猬们卷成球,抱着能量串,活像一群“彩色小炮弹”。

小主,

晚上,鱿大带着深海队的队员们,在水箱里吃着能量串和冰晶盐,鱿小的红光闪来闪去,用触手拍打着水箱壁,像是在唱“冠军歌”。赵铁蛋坐在水箱旁,笑着说:“鱿大,你们真是最厉害的深海安保队!以后要继续加油,保护好深海的朋友!” 鱿大用触手拍了拍赵铁蛋的手,红光闪了闪,像是在说“没问题,只要有能量串,我们就一直守护”。

第147集:林知寒的“共生族群学校”开学与“跨族群课堂”的温暖日常

随着共生族群越来越多,林知寒决定在太平洋的人鱼栖息地,办一所“共生族群学校”——让不同族群的小朋友们一起上学,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化、技能,还要开设“跨族群课堂”,让人鱼族的小朋友学人类的数学,人类的小朋友学鱼语,鱿鱼族的小朋友学发光水晶的运用,从小培养“共生意识”。

学校的教学楼是用发光海草和珊瑚建成的,按五色光对称分布——淡青教室教人鱼族历史,淡蓝教室教治愈之光,七彩教室教生机之光,冰蓝教室教冰系能量,红色教室教鱿鱼族语言。教室的桌椅也很特别:人鱼族的小朋友用“水座椅”,能在水里坐着上课;人类的小朋友用普通桌椅;鱿鱼族的小朋友,坐在特制的“深海小水箱”里,水箱里有氧气和能量供给,还能调节温度。

开学第一天,小朋友们都穿着统一的“共生校服”——人鱼族的校服是淡青色的,人类的是白色的,鱿鱼族的是红色的,校服上都印着共生图腾。林知寒站在学校门口,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共生能量糖”,笑着说:“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成长!”

“跨族群课堂”是学校的特色——第一节是“鱼语课”,林知寒教小朋友们用鱼语打招呼,人类的小朋友对着池塘里的锦鲤晃手指,锦鲤们摇着尾巴回应;鱿鱼族的小朋友,用触手拍打着水箱壁,发出“滋滋”的声音,林知寒翻译:“它们在说‘你好,我的朋友’。”

第二节是“能量课”,淡蓝鱼鳞族的老师教小朋友们用简单的治愈之光,给小海草“治病”。人鱼族的小朋友学得很快,能用治愈之光让枯萎的海草变绿;人类的小朋友,虽然能量弱,但也能让海草冒出小芽;鱿鱼族的小朋友,用红光配合治愈之光,海草长得比平时更快,老师笑着说:“这是‘跨族群能量合作’,比单独用一种能量更厉害!”

最热闹的是“手工课”——老师让小朋友们一起做“共生手账”,人鱼族的小朋友用鱼鳞的光,在手账上画画;人类的小朋友用彩笔,画自己和鱿鱼族朋友玩耍的画面;鱿鱼族的小朋友,用触手沾着深海墨汁,在手账上画鱿鱼图腾,还在旁边画了一串小鱿鱼串,引得大家都笑了。

放学时,小朋友们都不愿意回家——人类的小朋友,围着鱿鱼族的小水箱,和鱿小的弟弟“鱿宝”玩;人鱼族的小朋友,拉着人类的小朋友,要带他们去池塘里看鱼;鱿鱼族的小朋友,用触手给新朋友递鱿鱼味小零食。林知寒看着眼前的画面,心里暖暖的——共生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发芽,未来,他们会成为“海陆鱿共生”的新守护者,让这份温暖,永远传递下去。

第148集:陆时衍的“共生能量环保计划”与“鱿鱼味净化机器人”的搞笑发明

陆时衍发现,虽然全球海洋净化率达到了100%,但还有很多“微小污染”(比如深海的塑料碎片、海面的油污颗粒),人工清理起来很麻烦。他决定启动“共生能量环保计划”——研发“共生能量净化机器人”,用五色能量驱动,能潜入深海和海面,自动清理微小污染,还能将污染转化为能量,循环利用。

机器人的设计遵循“动态对称原则”——外形像一条小鱿鱼,身体呈流线型,便于在水中游动;头部装着“污染识别摄像头”,能精准识别塑料、油污等污染;身体两侧,有对称的“能量清洁臂”,能释放五色能量,分解污染;尾部装着“能量转化器”,能将分解后的污水,转化为机器人的动力能量。

苏晓晓觉得机器人太“严肃”,非要给它加“鱿鱼元素”——在机器人的头部,贴了张鱿鱼贴纸;在能量清洁臂上,喷了鱿鱼味香水;还在机器人的底部,加了个“迷你鱿鱼串收纳盒”,说“机器人清理累了,能吃串补充能量”。陆时衍无奈,只能答应,但要求“贴纸不能挡住摄像头,香水不能影响传感器”。

“鱿鱼味净化机器人”试用当天,陆时衍把它放进池塘——机器人立刻启动,头部的摄像头转动,很快识别出池塘里的塑料碎片;能量清洁臂释放出五色能量,碎片瞬间被分解,转化为能量,储存在尾部的转化器里;苏晓晓的鱿鱼味香水,吸引了池塘里的锦鲤,跟着机器人游动,像是在“监督”它工作。

可机器人清理深海时,却出了搞笑故障——鱿鱼味香水太浓,吸引了一群深海小鱼,围着机器人转,有的甚至钻进了机器人的能量清洁臂,导致机器人无法正常工作;机器人的迷你鱿鱼串收纳盒,不小心掉了一串能量串,被一条大鱼吞掉,机器人的能量转化器,竟把“鱼吃鱿鱼串的能量”也吸收了,屏幕上显示“能量来源:鱿鱼串+鱼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