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沉思片刻,说道:“既然如此,张某愿助成将军一臂之力。只是此事还需联系我好友孟达、法正,他们二人也对刘璋不满,定能与我们同心协力。他们对西川的情况也十分了解,有他们的加入,我们的计划会更加周全。”
张绣和糜竺听后,大喜过望。他们连忙说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劳张别驾了。我们静候别驾的好消息,希望我们能早日携手,共创辉煌。”
随后,张松迅速派遣亲信之人去与孟达和法正取得联系。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成功地将二人请到了张松的家中。
夜幕降临,张松的书房里,烛火在微风中摇曳着,映照出三张严肃而又略带兴奋的面庞。三人围坐在一张古色古香的书桌旁,彼此交换着目光,似乎都在压抑着内心的激动。
张松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他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封书信,轻轻放在桌上,然后将它推到孟达和法正面前。
孟达和法正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伸手拿起书信,展开阅读。烛光下,他们的表情随着文字的流动而不断变化,时而惊讶,时而沉思,时而露出微笑。
当他们读完最后一行字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眼中都流露出被成大器的诚意所打动的神情。
孟达说道:“我看这成大器将军乃当世英雄,若能辅佐他,我们定能成就一番大业。跟着刘璋,我们只能在这小小的益州碌碌无为,永无出头之日。”
法正也点头说道:“不错,刘璋暗弱,难成大事。我们跟随他,也只是虚度光阴。如今成大器将军主动相邀,我们不应错过这个机会。我们应抓住时机,为自己谋一个好前程,也为西川的百姓谋一条出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三人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齐心协力为成大器平定巴蜀地区出谋划策。为了让张绣和糜竺能够全面了解西川的情况,他们开始详细地介绍起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兵力部署以及刘璋内部的矛盾和弱点。
首先,他们提到了西川地区地势险要,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这些天然的屏障使得进攻和防守都变得异常困难。接着,他们详细描述了各个城池的位置和特点,以及防守这些城池所需的兵力。对于一些重要的关隘和战略要地,他们更是着重强调,分析了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和可能的突破点。
不仅如此,他们还深入剖析了刘璋麾下将领的性格特点和军事才能。通过对这些将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利用他们的弱点或者拉拢他们为己所用。同时,他们也揭示了刘璋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指出了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这将为成大器在平定巴蜀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可乘之机。
在整个介绍过程中,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张绣和糜竺,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西川的局势,从而为成大器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战略计划。
张绣和糜竺听得十分认真,他们将这些信息一一牢记在心。张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与众人共同探讨。随后,张绣说道:“多谢三位相助,我这就回去向主公复命。待主公定下计策,我们再共同行动。我们一定将三位的诚意和建议传达给主公,相信主公定会有周全的计划。”
张松等人点头同意,他们知道,一场改变西川命运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不仅是他们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将影响整个天下的局势。
张绣和糜竺回到汉中后,将与张松等人会面的情况详细地向成大器作了汇报。成大器听后,大喜过望,他激动地说道:“有了张松、孟达、法正三人相助,平定西川指日可待!此乃天助我也,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贾诩在一旁微微一笑,说道:“主公,虽然有了内应,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西川地势险要,刘璋麾下也有不少能征善战之士。我们还需制定周密的计划,方能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要详细分析每一个环节,从行军路线到攻城策略,从后勤保障到应对敌军的反扑,都要考虑周全。”
成大器冷静下来,点头道:“文和所言极是。来人,速速召集众将,我们一同商议攻打西川的详细计划。务必做到严谨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我们的行动万无一失。”
营帐内,众将陆续到来,一场关乎西川归属、天下格局的战略谋划,在摇曳的烛光中,正式展开。众人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为即将到来的征战做着充分的准备。而此时的西川,尚不知一场巨大的变革即将降临,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正在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