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默片刻,终是下定了决心,对着城下高声喊道:“城上王朗,愿归降将军,只求将军善待会稽百姓!”说罢,便下令打开城门,亲自带着郡中官吏出城投降。
成大器见王朗出城,便翻身下马,上前迎接。王朗虽已年过五旬,却依旧身姿挺拔,他走到成大器面前,拱手行礼:“罪臣王朗,见过将军。”
“王先生乃江东名士,不必多礼。”成大器扶起王朗,目光诚恳,“我听闻王先生在会稽任上,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百姓们都对你赞誉有加。不知王先生今日归降,究竟是为何?”
王朗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抬头望着成大器,缓缓说道:“将军自南下以来,破牛渚、取秣陵、败孙策于曲阿,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这固然是将军用兵如神,却也似天意使然。但更让我敬佩的,是将军的军纪。”他顿了顿,又继续道,“我曾派人打探过,将军的军队所到之处,从不劫掠百姓,甚至还会帮百姓收割庄稼、修缮房屋。江东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早已不堪重负,我若顽抗,只会让他们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会稽百姓,我愿归降。”
成大器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之情。他深知江东世家一向注重名声和声誉,王朗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能够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前来归降,必定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这种决定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局势的清晰认识以及对百姓福祉的深切关注。王朗此举无疑展现了他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这在当今乱世之中实属难得。
成大器凝视着王朗,郑重地说道:“王先生,您的深明大义令成某深感钦佩。”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王朗的敬重与赞赏。
接着,成大器向王朗许下承诺:“我在此向您保证,只要江东各郡能够安分守己,我必定会竭尽全力保护江东百姓的安居乐业。我军绝不会对百姓有丝毫侵犯,定会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成大器还表示将延续王朗在会稽所推行的善政,让百姓们能够早日摆脱战乱的困扰,过上太平日子。
这番话语不仅是对王朗的回应,更是成大器对江东百姓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王朗闻言,心中大定,再次拱手行礼:“多谢将军!我必尽全力,辅佐将军治理江东!”
当晚,会稽府衙内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成大器在府衙中设宴,款待王朗以及郡中的官吏们。
宴席之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香气四溢。然而,与一般的宴会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丝毫降臣的惶恐之色,反而个个意气风发,谈笑风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的话题渐渐转到了如何治理会稽郡上。这时,一位官吏站起身来,拱手说道:“成大人,下官以为,当务之急是疏通钱塘江的河道。如此一来,商船便能顺利通行,商贸繁荣,百姓自然受益。”
成大器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紧接着,另一位乡绅也站了出来,朗声道:“大人,城外有大片荒地,若能开垦出来,种植粮食,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还能解决一部分百姓的生计问题。”
成大器再次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的确是个好主意。
这时,一位老儒缓缓起身,他捋了捋胡须,沉声道:“大人,下官以为,恢复郡学也是当务之急。让孩童们能够重新读书识字,培养人才,才是长久之计啊。”
成大器听后,眼睛一亮,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连忙说道:“老先生所言极是,本官定会考虑。”
就这样,众人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成大器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回应,对于一些好的建议,他还会详细询问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整个宴席气氛融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成大器心中暗喜,他觉得这些官吏和乡绅们都是有见识、有能力之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将会稽郡治理得井井有条。
宴席过后,成大器独自来到会稽城头。此时夜色已深,一轮明月挂在天空,钱塘江的潮水声隐隐传来,远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映照着平静的江面。李儒、贾诩、徐荣等人也随后登上城头,站在他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