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临淄府君府也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府中的庭院里,那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叶子已经悄然染上了金黄的色彩。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秋天的故事。随着风的吹拂,一片片金黄的梧桐叶像蝴蝶般翩翩起舞,然后轻轻地飘落在地上,铺成了一地的碎金。
成大器站在府外的田垄上,身旁是沮授、贾诩、徐荣、太史慈和华雄等人。他们的目光都落在眼前那片一望无际的稻田上。只见那沉甸甸的稻穗,像一串串金色的珍珠,挂满了稻秆,把稻秆都压弯了腰。一阵秋风吹过,金黄的稻浪如波涛般翻滚,此起彼伏,美不胜收。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谷物清香,让人闻了感到心旷神怡。
“今年这收成,怕是要创近年新高啊。”沮授捋着胡须,脸上满是欣慰。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各州的预估产量。“青州的水稻亩产比去年多了近一石,徐州的小麦也收成喜人,扬州的桑蚕养殖更是让百姓增收不少。”
太史慈站在一旁,腰间的佩剑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他刚从青州沿海回来,脸上还带着海风的气息。“不光是粮食,今年青州的海盐产量也翻了番。新开辟的那二十处盐场,用了主公教的法子,让百姓自家也能煮些零散的,官府按市价收,百姓积极性高得很,盐税也跟着涨了不少。”
华雄性子豪爽,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忍不住哈哈大笑:“有了这充足的粮草,咱们的士兵就能吃得更饱,练得更壮,谁要是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他手里握着一把沉甸甸的长刀,刀身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徐荣则更为沉稳,他望着远处操练的士兵,沉声说道:“粮草固然重要,军备也不能松懈。这段时间,咱们的工匠没少下功夫,新造的战船坚固耐用,弓箭的射程也远了不少。新兵的训练也没落下,如今个个都精神抖擞,战力大增。”
成大器听着众人的话,心中十分满意。他弯腰拿起一把饱满的稻穗,感受着手中的重量,说道:“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秋收之后,要及时将粮食入库,同时也要想着明年的耕种。沮授,各地的粮仓都要好好清点,确保粮食储备充足。”
沮授点头应道:“主公放心,属下已经安排好了,各地的县令正在加紧清点粮仓,很快就能汇总上来。”
就在这时,一个亲卫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脸上满是焦急之色。“主公,不好了,寿春有急报!”
成大器心中一紧,连忙说道:“快呈上来!”
亲卫双手递上一封火漆封口的书信,信上还沾着些许泥土和血迹,显然是经过了长途跋涉,一路艰险才送到这里。
成大器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一把撕开了火漆,将信纸展开。他的目光落在信纸上,只见上面的字迹潦草而急促,仿佛写信之人在书写时正处于极度的危急之中。
成大器定睛一看,这封信竟然是张合写来的!他的心中不禁一紧,急忙阅读起信中的内容。
信中写道,孙策趁着成大器与曹操对峙、剿灭袁术的时机,依靠袁术所借之兵,如闪电般迅速地统一了江东六郡。在张昭、张纮等谋士的建议下,孙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使得他的军队日益强大,如今已经是兵精粮足。
然而,孙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竟然假借为袁术报仇之名,率领大军兴兵来犯。目前,孙策的军队已经将寿春团团围困,而寿春城内的兵力明显不足,粮草也即将耗尽,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张合在信中还提到,他已派遣高览拼死突出重围,前来向成大器求援。他希望成大器能够尽快派遣援兵,以解寿春之围。
看完信,成大器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将信递给身边的贾诩等人,沉声道:“孙策这小子,倒是会挑时候。”
贾诩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眉头紧锁。“孙策此人,勇猛有余,智谋也不浅。他趁着咱们与曹操对峙、剿灭袁术,无暇他顾之时,吞并江东,休养生息,如今实力大增。这次他假借为袁术报仇,实则是想趁机夺取咱们的扬州之地,寿春乃是扬州重镇,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徐荣也面色严肃地说道:“寿春兵力本就不多,如今被孙策大军围困,情况危急。高览能突出重围前来求援,想必也是历经了一番恶战,可见寿春的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
太史慈握了握腰间的佩剑,说道:“主公,末将愿率军前往救援寿春!孙策虽然势大,但我等也不是好欺负的,定要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华雄也大声说道:“主公,算我一个!我早就想会会这个孙策了,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能耐!”
成大器沉思片刻,目光扫过众人,说道:“孙策来势汹汹,寿春不能丢。徐荣,你即刻调集十万兵马,随我一同前往寿春救援。兴霸率领青州的水师沿水路进发,从侧翼袭扰孙策的军队,配合我们的正面进攻。华雄,太史慈你二人各带领一万精骑作为先锋,火速赶往寿春,先稳住阵脚,等待大军会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