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回长安

徐荣的头微微低下,不敢去看成大器的表情。他心中十分清楚,如今成大器的势力,无论是地盘还是兵力,都远不及董卓。但在成大器手下做事,那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是在董卓那里从未有过的。还记得那次与黄巾军残部的战役,成大器毫不犹豫地将大军指挥权交给他,那信任的眼神至今仍历历在目。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成大器对他的态度,若一开始就能选择,他更愿意留在这里,辅佐成大器成就一番大业。可惜,现实容不得他有这样的选择。

“太师诏令既下,以我对他的了解,若我不回去,留在长安的家人,恐怕会受到波及。”徐荣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无奈,“虽说成大事者不可为儿女情长所累,但……”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在战场上,他对敌人心狠手辣,可面对自己的家人和这些真心相待的人,他又如何能做到绝情?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他的心中满是牵挂与愧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屋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油灯偶尔发出的“噼啪”声,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成大器望着徐荣,心中思绪万千。他在心里早已计划好,等董卓死后,便找机会彻底将徐荣等人拉到自己的阵营。只是没想到,徐荣会突然提出要走。他的脑海中飞快地思索着对策,试图找到一个能留住徐荣的办法。

“徐兄可否再等几日?”半晌,成大器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期许。他的目光中满是恳切,仿佛在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啊?”徐荣猛地抬起头,诧异的目光中带着些许警惕,他下意识地将成大器的话当成了拖延之词。在董卓麾下多年,他早已习惯了尔虞我诈,对任何人的话都不敢轻易相信。

成大器看出了徐荣的疑虑,苦笑着解释道:“呵,别误会,我也受到太师诏令。如今青州已然太平,暂时恐怕无甚战事,我想安排一下下面的事物,过两天,等我将青州事宜安排妥当,我等一同西行。”他的语气诚恳而坚定,试图打消徐荣的顾虑。

徐荣眼中的警惕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惊讶与意外。成大器继续说道:“当初,太师派了徐兄、徐晃、贾诩来帮我。文和在董卓阵营默默无闻,只是一员小吏,后来我陆续上供了不少金银钱粮,太师心怀大畅,便答应了我将文和留在青州,并接其家眷过来的要求。而这次诏令,也并未提到文和。”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仿佛能看穿这乱世的迷雾,“太师招我过去,无非是这半年来雍凉安定,恢复了不少实力,准备卷土重来,以报十八路诸侯讨伐他的仇。”

徐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自然明白董卓的脾性。董卓此人,睚眦必报,如今有了实力,自然不会放过那些曾与他为敌的人。想起董卓那暴戾的脾气和残忍的手段,徐荣不禁打了个寒颤。

成大器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繁星点点,却无法照亮这乱世的黑暗。只有他知道,这一仗恐怕打不起来。因为算算日子,王允的连环计恐怕就要上演了。他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这次答应董卓过去长安,一来是想再收拢几个猛将谋士;二来,也想凑凑热闹。这没有战事的日子,虽然悠闲,但也会磨掉人的激情。他转过身,目光又坚定地看着徐荣,如今我占了青州,就算不再扩张,凭着收下的这些文臣武将,也能安稳度日。但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次长安之行,对我来说是个契机,一个让官位再提升一次的契机。董卓死后,我在长安建立的关系网恐怕就断了,之后想要提升官职,会难上加难,不如趁现在。

徐荣静静地听着,心中对成大器的敬佩又多了几分。成大器虽看似悠闲,却有着长远的谋划和不甘于现状的雄心。与董卓的盲目自大不同,成大器有着清晰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胆识。他思索片刻,心中的顾虑也渐渐消散。既然成大器也要前往长安,多等几日又何妨?而且,成大器打下偌大的家业,确实需要好好安排一番,否则等其离开,青州恐怕会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