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凤鸣朝宇

诸葛亮的出山,如同在郭嘉离去后略显灰暗的朝堂上空,点亮了一盏璀璨的明灯。

其“固本、缓图、待时”之策,迅速被蔡琰采纳,成为朝廷现阶段的总体方略。

在徐庶、刘晔、陈宫等人的鼎力支持下,各项内政改革得以更系统、更坚定地推行下去。

诸葛亮展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符的老成与缜密,他不仅善于宏观谋划,更精于具体事务的落实,尤其在整顿吏治、厘定法度、规划屯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而又富有远见的建议,很快便赢得了朝中务实派官员的敬重。

然而,蔡琰深知,仅凭“卧龙”一人,尚不足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局面。

郭嘉临终前提及的“凤雏”,毛玠名单上标注的荆楚奇才庞统,依旧是她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

蒋干自荆州传回的消息称,庞统虽未明确拒绝朝廷征辟,但也未即刻应允,态度颇为暧昧,似乎仍在观望。

这一日,蔡琰正与诸葛亮、徐庶商议在冀州推行“平准均输”,以稳定物价、增加国库收入之事,内侍呈上一封来自荆州的密信。

信是潜伏在襄阳的暗线所发,内容却与庞统相关。

信中言,近日襄阳名士圈中流传一桩趣谈,言有位相貌奇特(暗线描述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言辞诙谐的士子,在一次清谈聚会中,与荆州几位以辩才着称的名士激辩“王霸之辩”与“才性异同”,其言论犀利,见解独到,竟将众人驳得哑口无言,事后却大笑而去,自称“南阳一狂士”,此人正是庞统庞士元。

暗线还提及,庞统似乎对刘备麾下某些将领的粗鄙颇有微词,曾言“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蔡琰将密信递给诸葛亮与徐庶观看。

徐庶看罢,笑道:

“士元性情,向来如此,狂放不羁,然其胸中确有经纬。

他此言看似狂傲,实则是在等待能真正赏识他、给予他足够施展空间的明主。”

诸葛亮羽扇轻摇(他入朝后,蔡琰特赐羽扇一柄),淡然道:

“凤雏非百里之才,其志在经纬天下。

寻常官职、寻常礼遇,恐难动其心。

他既自比鹓鶵(凤凰一类的神鸟),主公或可以‘梧桐’引之。”

蔡琰若有所思。

她凭借重生记忆,知道庞统在原本历史轨迹中投效刘备后,并未得到完全的重用,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

这一世,她绝不能让这样的遗憾重演。

“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