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此时,厅外传来一个沉稳儒雅的声音:
“好一个‘非酬庸之礼’!好一个‘螳臂当车之志’!蔡大家此言,令在下钦佩。”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深衣、头戴进贤冠的中年文士立于门前,面容清癯,目光睿智,气度雍容。
“文若先生!”徐庶的声音带着惊讶与敬意,从厅外传来。
他显然也是闻讯赶来,正与此人相遇。
荀彧,荀文若!曹操麾下那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谋士!
荀彧对徐庶微微颔首,随即从容走入厅内,对着蔡琰郑重一礼:
“颍川荀彧,冒昧来访,还望大家见谅。”他的举止温文尔雅,与方才三位使者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
“文若先生大名,琰久仰。”
蔡琰心中微动,面上依旧平静,“不知先生此来,是为曹东郡做说客,还是亦为提亲而来?”
她已准备好再次回绝。
荀彧却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
“曹公听闻大家雅好典籍,尤重兵策,特命彧送来此物,聊表敬意。”
蔡琰眸光一闪,略显疑惑地接过竹简展开,只见其上墨迹古朴,赫然是《孙子兵法》的古本注解,虽有些许残缺,却更显珍贵。
“此乃曹公偶然所得,思及大家或能用上,故特命彧送来。”
荀彧语气温和,“曹公言,珍宝当赠予识者,兵法当授予明主。大家志在安民,通晓兵事,此书在大家手中,方能物尽其用。”
竟是赠书!
而非提亲,亦非结盟之请!
此礼,可谓送到了蔡琰心坎上,更显得曹操气度格局,远胜厅内另外三人。
不以姻亲相缚,不以利益相诱,而是以学问相赠,以志向相期。
蔡琰深深看了荀彧一眼,将竹简轻轻放在案上,郑重还礼:
“曹公厚赠,琰拜谢。文若先生远来辛苦,还请稍坐饮茶。”
荀彧却婉拒道:“彧使命已达,不便久扰。曹公还有一言托彧转达:东郡与琰堡毗邻,愿永结盟好,互不侵犯。若大家有何需援手之处,曹公定当尽力。”
说罢,他再次施礼,又向厅内其余三人微微颔首致意,便从容离去,举止间尽显名士风范。
经荀彧这一打岔,厅内气氛愈发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