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智行”的“轩辕”项目刚驶入正轨,林晓的脚步未歇便调转了目光——这一次,他盯上了更贴普通人日子的战场:智能家居。比起汽车产业的厚重、手机行业的贴身厮杀,2000年初的这个领域,更像片蒙着晨雾的处女地:满是待垦的想象空间,却也裹着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认知荒芜。
“星辰家居”的立项会上,气氛透着股微妙的茫然。团队成员多是从消费电子行业转来,手里的调研表还停留在“电视屏占比”“冰箱冷冻能力”的传统维度。当林晓在白板上写下“智能家居生态”“物联网”“情感化交互”这些词时,有人悄悄皱起眉,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调研表边缘,眼里的茫然几乎要溢出来。
“林总,”负责市场调研的经理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里裹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我们做过摸底:现在市面上的‘智能家居’,顶破天就是能用遥控器开关的灯或窗帘,概念比实用多。普通家庭对‘智能’的需求,其实没那么迫切。咱们砸这么多资源去啃一个可能‘叫好不叫座’的市场,风险是不是太高了?”
另一位产品经理紧跟着接话,语气里带着几分行业惯性的无奈:“而且各家电品牌的标准乱得像一团麻,想让不同牌子、不同品类的设备‘说话’,这是道没人能迈过去的坎儿,几乎不可能实现。”
质疑很实在,也戳中了当时的行业共识——在温饱刚稳、家电还算“大件消费品”的年代,聊“全屋智能”,确实像在说遥远的科幻故事。团队缺的不只是技术方案,更是一份对“未来生活”的笃定,和把这份“未来”讲得让人信服的能力。
林晓没直接反驳,他知道空讲愿景无法拆解题虑。他朝叶依云点头,投影仪应声亮起,一段带着“伏羲”AI特有的细腻渲染质感的视频开始播放——晨光里的窗帘纹路、咖啡杯沿的水汽,都清晰得像能摸到,那是模拟未来智慧家庭的日常画面。
清晨,窗帘跟着主人的呼吸缓缓拉开,晨光刚好漫过床头的抱枕;厨房传来咖啡机“嗡”的轻响,杯里的咖啡温度正适合入口,连奶泡都打着圈;出门时,系统轻声提醒“门窗已检查,安防模式已开启”,玄关灯等最后一步踏出才熄灭;晚上回家,灯光自动调软成暖黄色,空调早把室温定在了最舒服的25度……最打动人的是,这些设备像“懂事儿”的家人,能跟着主人的习惯走,甚至能靠一句“今天有点累”就自动调低音量、调暗灯光。
视频停了,会议室静了几秒。没人再提“遥控开关”——这段画面里的,不是冷冰冰的科技,是有温度、懂人心的日子。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遥控器攒成一堆。”林晓站起身,走到台前,声音里裹着一种能穿透疑虑的笃定,“是造一个‘懂你’的智慧生命体。它的核心不是电线电路,是背后的‘伏羲’AI;目标不是‘能控制’,是学会记住你的习惯——你怕黑,它就提前亮玄关灯;你爱喝热咖啡,它就记得你喜欢的温度,主动帮你把日子过舒服、过方便、过有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抛出了一句没对团队明说的话,语气沉了几分:“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接入这个生态的设备,每一次你跟‘小星’说话,都在帮我们画一幅更清楚的‘用户画像’——这些细碎的习惯、情绪凑在一起,会是股能扎进现实的强大力量。”
这话让苏清雪和叶依云指尖悄悄攥了攥笔,眼底闪过一丝了然——她们瞬间懂了林晓没说透的深层心思:智能家居这张网,会是继“星辰家园”社区之后,又一个收集“情感能量”和用户行为数据的大网络,是加固“现实锚点”的关键一环。
“技术标准不统一,那就我们来定。”林晓的语气没留余地,带着破局的决断,“成立‘鸿蒙生态联盟’,喊所有想做智能家居的家电厂商、开发者进来。我们开放核心的通信协议,开放‘伏羲’的AI能力——只要接入‘鸿蒙’,不管是冰箱还是扫地机,都能融进这个智慧圈,一起‘懂’用户。”
“至于市场认不认……”他看向叶依云,眼里带着信任,“依云,这得靠你的团队打前站。用‘星辰家园’的社区,用我们的内容生态,先把‘种子’撒下去——写故事、搞征文,让大家先‘向往’这种智能日子。让概念跑在前面,让期待先热起来。”
战略落定,“星辰家居”团队立刻扎进了攻坚里。在林晓的指引和“星枢”的技术托底下,他们先啃下了设备互联的硬骨头——自研出一套轻量级无线通信协议,抗干扰性强,功耗还低,连老旧小区的信号死角都能覆盖,这成了“鸿蒙”生态的第一块基石。
首批产品的定位准得像踩在用户心坎上:一款装了“伏羲”AI核心的智能音箱“小星”,当家里的语音入口,通体是温润的奶白色,边缘弧度打磨得刚好,握在手里像块趁手的鹅卵石;一套基础套件,含智能网关、开关和窗帘电机,让用户花不多的钱,就能试试“喊一声开灯”“说一句拉窗帘”的方便;还有一款能跟“小星”联动的智能咖啡机,早上喊一句“煮咖啡”,出门前就能拿到温度刚好的热饮,连杯子都能提前温着。
小主,
这些产品的设计是林晓亲自盯的——要简洁,要圆融,得有未来感,但不能太扎眼,要能悄悄融进中式的木家具、西式的布艺沙发,甚至出租屋的简易桌柜里。
市场推广上,叶依云抓准了“人心”。她没硬推产品,而是在“星辰家园”开了个“未来生活家”板块。科幻作家写的《深夜里的小星》成了爆款——主角加班到凌晨回家,玄关灯跟着脚步声亮起,“小星”递上温在恒温杯里的牛奶,还轻声续上了白天没听完的评书;板块里还搞了“我梦想中的智慧生活”征文,无数书友在故事里写“希望回家时灯能知道我怕黑”“想让洗衣机提醒我晒衣服,别总忘了”——就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和讨论里,大家慢慢熟悉了“小星”,爱上了“鸿蒙”描绘的日子。
产品正式发售那天,线上线下一起开卖。星辰集团的品牌号召力摆在那,加上之前的预热做得足,线上渠道的“售罄”弹窗几乎是秒弹,线下门店的长队从玻璃门绕到了街角,有人抱着刚买到的“小星”,当场就对着它喊“唱首歌”,引得周围人笑成一片——首批十万台“小星”、五万套基础套件,一个小时就卖光了!
用户的反应比数据更热:有人拍了段“沉浸式喊小星”的视频,对着空气说“小星开灯”,天花板的吸顶灯“咔嗒”亮了,镜头里的人瞬间蹦起来,配文“科技感终于不是说明书上的字了”;有人发朋友圈,说“不用起身就能调空调,瘫在沙发上追剧的快乐,谁懂啊”。这种“动动嘴就能办事”的新奇和方便,很快抓住了第一批尝鲜的人,甚至有人开始盼着“鸿蒙”快点接入更多家电。
但林晓更在意的,是另一种“反馈”——随着无数个“小星”走进千家万户,跟用户聊日常、办小事,他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比阅读、社区互动更“生活化”的情感能量,正顺着无形的网涌过来。那能量像春日里的细雨,缠缠绵绵,裹着“第一次喊指令就响应”的惊喜,“不用起身就能开灯”的慵懒愉悦,“忘了关窗它提醒我”的踏实依赖,还有“它记得我
星辰智行”的“轩辕”项目刚驶入正轨,林晓的脚步未歇便调转了目光——这一次,他盯上了更贴普通人日子的战场:智能家居。比起汽车产业的厚重、手机行业的贴身厮杀,2000年初的这个领域,更像片蒙着晨雾的处女地:满是待垦的想象空间,却也裹着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认知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