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零年一月二十八日,拂晓,中路军,山门城前线。
寒冷的风刮过枯黄的山岭,山门城日军据点像一颗钉子,扼守着通往山阴的道路。据点外围的铁丝网、壕沟、明碉暗堡在晨曦中显出狰狞的轮廓。驻守此处的是日军第9旅团一个加强大队,配属一个炮兵中队,兵力约一千一百人,火力不弱。
中路军临时指挥部设在距离前线约三公里的一处山坳里。宋兴华站在观察口,无需望远镜,脑海中的全景地图已经将敌人阵地细节放大。他冷静地对身旁的通信参谋胡志远下令:“命令,观测气球升空。渡边凉介旅(同7旅),按第一号炮击方案,目标,敌军前沿机枪阵地A1至A7,土木结构工事,计算承伤,75炮两发试射,105炮一发摧毁。五分钟准备。”
“是!”
很快,两个巨大的观测气球缓缓升空,吊篮里的观测兵手持炮队镜,仔细校对着下方清晰得不可思议的地图标注。这份由司令亲自提供的“绝密地图”,其精确程度让他们叹为观止。
日军阵地上,士兵们刚刚开始活动,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毁灭一无所知。
时间一到,宋兴华沉声命令:“开火!”
霎时间,天地变色!中路军集中起来的98门火炮——包括渡边凉介旅(同7旅)的60门105mm和122mm榴弹炮,以及李云龙旅(独24旅)、冈田旅加强过来的炮兵营——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
“咻——咻——咻——!”
“轰!轰!轰!轰!”
首先是试射的炮弹精准地落在预定目标附近,扬起小股烟尘。观测气球立刻通过无线电修正参数。
“全营一号装药,方向向左0-03,加50,放!”
“全连,三发急速射,放!”
真正的钢铁风暴降临了!成排的炮弹如同长了眼睛一般,狠狠砸向日军的机枪阵地、炮兵位、指挥所和屯兵点。土木结构的工事在105mm榴弹的直接命中下如同纸糊般碎裂,沙袋、木料和残缺的肢体被抛向空中。日军的火炮刚来得及打出几发零星的还击,就被更猛烈的炮火覆盖、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