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 埃尔塞贡多训练基地中心,淡蓝色的晨曦透过玻璃幕墙斜切在枫木地板上,未干的汗渍在光线下凝成深浅不一的斑驳印记 —— 那是昨夜训练后未彻底擦拭干净的痕迹,混着今天第一批抵达者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场馆里敲出清脆的回响。黎景辉踩着淡紫色的湖人训练鞋,在左侧底角三分线外站定,从球筐里捞起三个橙色篮球抱在胸前。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划过球面的防滑纹路,随即重复起熟悉的投篮流程:屈膝时膝盖与脚尖严格保持同向,大腿与地面形成 45 度角,膝盖骨正对篮筐方向;举球至右耳侧时肘部微收贴紧躯干,手腕后翻至极限,掌心与篮球间留出能塞进一根手指的空隙;抖腕瞬间指尖如弹簧般发力推送,篮球带着每秒 3 次的旋转飞向篮筐。
“唰 ——” 空心入网的脆响刚落,休息椅上的银色手机就震动起来,屏幕弹出的新闻推送在晨光中格外扎眼:《ESPN:12 投 9 中难掩短板,黎景辉抗干扰能力存疑》。紧接着又是一条《体坛周报》的推送:《12 投 9 中创纪录!中国新星书写 NBA 三分传奇》。黎景辉弯腰捡球时顺手将手机翻扣,指尖沾着的白色防滑粉在黑色屏幕上蹭出浅痕 —— 科比上周在训练后特意拉着他坐在场边,用毛巾擦着汗说:“别盯着那些夸你的标题,要盯着那些被对手干扰时没能投进的球。真正的杀手,只在意自己的不足,不在意别人的掌声。”
比赛次日的体育版面,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攻防战已然全面打响,国内外媒体的立场如泾渭般分明。
《体坛周报》用头版整版篇幅刊登了黎景辉的三分投射热图,标题《12 投 9 中!黄种人射穿 NBA 三分墙》的黑体字加粗加黑,字号几乎要冲破纸页边界。资深记者李淼在文中用数据详细拆解了他的每一次出手:“底角区域 8 投 7 中,接球到出手仅 0.9 秒的速率冠绝本场所有球员,比活塞首发侧翼普林斯的平均出手速度快 0.3 秒;3 次失手均来自活塞针对性的高强度贴防干扰 —— 其中第 10 次面对普林斯的手部遮眼防守,头部偏移导致投篮角度偏差 2 度,篮球擦右筐弹出;第 11 次被汉密尔顿贴身顶防至三分线外半步,核心发力受阻导致出手短了 30 厘米,砸在篮筐前沿;第 12 次则因回防仓促,脚步未稳就被普林斯抬手干扰视线,篮球划着歪扭的弧线偏出左筐。” 文章特意将他 75% 的单场命中率与同期新秀雷?阿伦(40%)、佩贾?斯托贾科维奇(52%)做横向对比,还附上了国内篮球名宿宫鲁鸣的亲笔评语:“能在 12 次出手里顶住 NBA 级别的贴防命中 9 记,既见投篮动作的肌肉记忆,更见对抗干扰时的心理韧性。这不是运气,是每天上千次重复训练磨出来的必然 —— 当年我去各地的学校选才的时候,见过他在校队训练时,顶着烈日蒙眼练三分,一练就是一下午。”
国内篮球社群更是彻底沸腾。虎扑论坛的置顶热帖《从 NBA 落选秀到 12 投 9 中,黎景辉的 3 次干扰失手藏着多少未说的苦功?》24 小时内已盖到 6000 楼,网友 “紫金信仰” 整理出他每次出手的防守压力数据图表,用红色标注防守距离、蓝色标注干扰强度:“第 8 记三分时普林斯贴防距离仅 0.4 米,手臂几乎碰到他的投篮手,仍能保持完美出手弧度;但第 10 次出手时被普林斯突然抬手遮眼,头部下意识偏移 15 度,导致篮球偏出 —— 这恰恰说明他需要加强对抗视线干扰时的动作锁定能力。” 微博上 #黎景辉 12 投 9 中 #的话题阅读量半天内突破 3 亿,超话里有球迷翻出他 2003年在 夏季联赛为了争取首发位置时的训练视频:画面里的他穿着灰色训练服,戴着黑色眼罩,在助理教练的随机干扰下反复练习三分,汗水顺着下巴滴在地板上,配文 “9 记命中的光芒里,藏着无数个蒙眼投篮的深夜”,单条转发量超 50 万。《篮球先锋报》还特意开辟 “黎景辉三分进化史” 专栏,记者奔赴他的家乡广东广州,采访他的职中启蒙教练王建国,挖出他 “职中时每天投进 300 个三分才允许自己离开球场”,《羊城晚报》更是用 “家乡骄傲” 为题,刊登了他父母接受采访的内容,母亲提到 “他小时候总抱着篮球睡,说梦里都在练投篮”,读来令人动容。
大洋彼岸的舆论场却充斥着冰冷的质疑与刻薄的解读,字里行间都透着对 “亚洲球员” 的固有偏见。
ESPN 官网的头条标题带着技术分析的傲慢口吻:《常规赛泡沫?12 投 9 中难掩 3 次干扰下的致命缺陷》,配图特意选用他第 12 次出手被普林斯抬手干扰的动态截图,红色箭头清晰标注出 “视线受阻导致出手角度偏差 2 度”“手肘外翻超出标准 3 厘米”“重心偏移 5 厘米” 的技术漏洞。资深专栏作家布莱恩?文霍斯特在文中直言不讳:“3 次失手暴露的是同一核心问题 —— 高强度干扰下的动作变形。活塞本场仅用常规贴防(未启用包夹战术)就迫使他出现失误,要知道本赛季马刺的布鲁斯?鲍文能让对手三分命中率下降 18%,若遇到这样的缠绕防守,黎景辉的出手稳定性恐暴跌至 30% 以下。” 他还引用前 NBA 射手雷吉?米勒的采访:“三分射手的真正考验是季后赛的防守强度,常规赛的干扰就像挠痒痒。我当年面对乔丹的贴防,要在 0.5 秒内完成出手调整,这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底,显然这个中国新秀还没准备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TNT 电视台的《NBA 内幕》直播节目中,查尔斯?巴克利再次抛出争议言论,肥厚的手掌拍得解说台嗡嗡作响,唾沫星子溅到面前的数据板上:“12 投 9 中?我只看到 3 次被对手抬手干扰就慌了神的狼狈!如果这个中国小子能在季后赛顶住双人包夹投进 5 记三分,我就自费飞到台北 101 楼下跳街舞,还要现场唱黎景辉兄弟的林峻杰的《学不会》—— 前提是他能活到季后赛!” 搭档肯尼?史密斯立刻拿起数据板反驳,指着上面的联盟三分命中率排名:“75% 的命中率放在本赛季单场能排进前三,比雷?阿伦本赛季的平均命中率还高 5 个百分点!你当年还断言姚明扛不动 NBA 内线,结果他新秀赛季就拿了 22 分 10 篮板,现在又来质疑另一个中国球员,能不能放下你的偏见?” 这段激烈交锋当天就登上《纽约邮报》体育版头条,标题辛辣刺眼:《巴克利的新赌局:亚洲球员过不了季后赛防守关》,旁边还配了一张巴克利当年亲吻驴屁股的照片,暗讽他过往的错误预言。
《洛杉矶时报》记者马克?梅迪纳更是挖空心思寻找 “黑料”,他在题为《湖人新秀的训练数据与赛场表现为何脱节?》的长文中写道:“这位中国新秀在队内训练中的抗干扰三分命中率仅 42%,远低于赛场的 75%;多位匿名球探透露,他今年夏季联赛曾因遭遇贴身防守,单场出现 5 次三分偏出,其中 3 次的动作变形与昨晚如出一辙 —— 都是被对手抬手干扰后视线偏移,导致出手力度失控。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体能测试数据显示,第四节最后 5 分钟的肌肉耐力下降 23%,这意味着他在高强度比赛的关键时刻难以保持稳定。” 文章配图是黎景辉在训练馆擦汗的背影,刻意裁剪掉背景里显示 “已完成 500 记抗干扰投篮(含 120 次失手)” 的电子计时器,只留下他略显疲惫的侧影和散落的矿泉水瓶,营造出 “不堪重负” 的错觉。
令人惊讶的是,就连一向以客观公正着称的《芝加哥论坛报》也加入了这场讨论。该报的专栏作家萨姆·史密斯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对湖人签下黎景辉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史密斯在文章中指出:“湖人签下黎景辉,与其说是一个基于篮球实力的选择,倒不如说是一场市场赌博。毕竟,洛杉矶拥有超过 10 万的华人球迷,而黎景辉作为一名华裔球员,他的加盟无疑会为球队带来相当可观的商业收益。”
然而,史密斯同时也对黎景辉在竞技层面的表现表示担忧。他提到,尽管黎景辉在某些比赛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投篮能力,但他在关键时刻的三次失手却让人对他能否成为一名关键球员产生了怀疑。
“湖人若想在本赛季冲击总冠军,他们仍然需要依靠科比和奥尼尔这对强大的双核组合和马龙、佩顿这些实力球员来支撑。”史密斯强调道,“而对于一个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新秀射手来说,他恐怕难以在季后赛这样高强度的比赛中持续打出稳定的表现。毕竟,在 NBA 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个亚洲球员能够在季后赛中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些喧嚣与争议,被训练馆的双层隔音玻璃牢牢阻隔在外面,馆内只有篮球撞击地板的 “咚咚” 声、球鞋摩擦地板的 “吱吱” 声,以及老将们传授经验的沙哑嗓音。
早上七点,训练馆的大门被推开,卡尔?马龙背着黑色运动包走进来,40 岁的他依旧保持着巅峰时期的习惯 —— 提前一小时到场进行力量训练。他的运动包上还挂着犹他爵士队的钥匙扣,那是他效力爵士 18 年的纪念。刚放下包,他就看到黎景辉在底角反复练习抗干扰投篮,训练师汤姆站在他面前,双手各拿一个蓝色训练棒,随机在他眼前晃动干扰视线。马龙笑着走过去,粗糙的手掌拍了拍黎景辉的肩膀,力道大得让他晃了一下:“小子,昨晚的三分不错,尤其是第 8 记顶着普林斯投进的那个,很有当年雷吉?米勒的味道。但我看了录像,你被干扰时核心太松了,像块没煮熟的豆腐。”
黎景辉停下动作,用手腕擦了擦额头的汗,汗珠顺着他的下颌线滴在地板上:“马龙,您说得对。我第 11 次出手就是因为被汉密尔顿顶到腰腹,核心没吃住劲,球才短了。”
“来,我教你个办法。” 马龙走到他身后,双手扶住他的腰腹两侧,掌心按住他的侧腹肌,“投篮时这里要像钢板一样硬,吸气时收紧,呼气时出手,就算被人顶到,也不能让身体晃一下。我当年在内线扛着罗德曼抢篮板,全靠这股劲 —— 他比汉密尔顿还能顶,每次都用肘子顶我的腰,但我核心收得紧,他根本顶不动。” 他边说边示范,用膝盖轻轻顶了顶黎景辉的后腰:“你试试,我用膝盖顶你,你保持核心收紧投篮。”
小主,
黎景辉深吸一口气,感受着马龙手掌的力量,将核心肌肉绷紧如石块。当马龙再次顶他的后腰时,他纹丝不动,抬手投篮 —— 篮球 “唰” 地空心入网。
“这就对了!” 马龙松开手,拍了拍他的后背,“记住这种紧绷的感觉,练到形成肌肉记忆,就算有人骑在你背上,你也能投进。”
这时加里?佩顿也走了进来,他刚结束五公里晨跑,脖子上挂着的蓝色毛巾还在滴水,运动鞋上沾着草屑。“哟,邮差又在传授你的‘铁腰秘诀’呢?” 他走到黎景辉面前,指了指他的眼睛,“小子,我刚才在门口看了五分钟,你被干扰时太在意防守人的手了,眼睛跟着汤姆的训练棒晃,跟只追着激光笔跑的猫似的。”
黎景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佩顿,我总忍不住想躲开那些干扰。”
“那你就错了。” 佩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他年轻时防守乔丹的画面,“你看,我当年防乔丹,手指都快碰到他的鼻尖了,但他从来不管我的防守动作,眼睛只盯着篮筐。投篮手的眼睛要像钉子一样钉在篮筐上,防守人的动作都是假象,骗你分心的。” 他收起照片,模仿普林斯的遮眼动作,双手在黎景辉面前快速晃动:“看着篮筐,别管我的手,出手!别犹豫!”
黎景辉深吸一口气,将视线死死锁定在篮筐前沿的白色方框上,无视佩顿在眼前晃动的手,屈膝、举球、抖腕 —— 篮球再次空心入网。佩顿拍了拍他的胸口,力道不轻不重:“这就对了!昨晚你第 10 次失手,就是眼神飘了 0.1 秒,就这 0.1 秒,球就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