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三年冬,刘隆率领的益州精兵,沿长江东下,借道荆州,一路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所过之处,百姓箪食壶浆,争睹王师风采。荆州牧刘表虽心怀忌惮,但碍于大义名分,且见刘隆军容鼎盛,不敢怠慢,不仅提供粮草补给,还派使者沿途协调,使得大军顺利通过荆州腹地。
进入豫州地界后,刘隆军转而北上,经南阳郡,过鲁阳,直抵讨董联军约定的会盟之地——兖州陈留郡酸枣县(今河南延津西南)。
时值隆冬,北风呼啸,中原大地一片肃杀。酸枣城外,联军大营连绵数十里,旌旗蔽空,营寨林立,人喊马嘶,蔚为壮观。各路诸侯兵马已陆续抵达,营中弥漫着一股混杂着雄心、猜忌与焦虑的复杂气息。
刘隆军的到来,在联军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益州地处西陲,路途遥远,刘隆又是新近崛起的年轻诸侯,其能否如期而至,原本众人并未抱太大期望。然而,当那支盔明甲亮、队列严整、杀气腾腾的精锐之师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所有观望者都收起了轻视之心。
但见军中,既有白马银枪、飘逸迅捷的轻骑(赵云部),又有黑衣玄甲、沉默如山的重步(陌刀军),有关宁铁骑的彪悍,有东莱箭手的锐利,更有典韦、太史慈这等猛将的凛凛威风。中军“刘”字大旗与“镇西将军”、“益州牧”的旌旗迎风招展,气势非凡。
早有探马飞报联军盟主、车骑将军袁绍。袁绍闻报,率一众诸侯及将领出营相迎。
营门大开,袁绍身着锦袍金甲,在众星捧月下走上前来。他面容儒雅,气度雍容,眉宇间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矜持与审视。其身后,跟着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十余路诸侯,以及曹操、刘备(此时依附公孙瓒)等将领,可谓群雄云集。
刘隆亦率赵云、郭嘉、戏志才、法正、典韦、太史慈等核心文武下马,上前见礼。
“末将刘隆,拜见盟主!奉诏讨逆,率益州子弟,特来会盟!”刘隆拱手施礼,不卑不亢。他虽年轻,但久居上位,又历经战阵,自有一股沉稳威严的气度。
袁绍脸上堆起笑容,上前扶住刘隆的手臂:“哎呀!季玉(刘隆字,虚构)贤弟!久闻贤弟少年英雄,平定益州,威震西南!今日不远千里,率虎狼之师前来会盟,真乃社稷之福,联军之幸也!绍,代天下苍生,谢过贤弟高义!” 话语虽热情,眼神却锐利地扫过刘隆及其身后将领,暗自评估着这支西来强军的实力。
“盟主言重了!讨伐国贼,人臣本分,隆岂敢落后?”刘隆谦逊道,随即目光转向袁绍身后的众人,“这几位想必是……”
袁绍一一引见。刘隆与韩馥、刘岱、孔伷等一一见礼,态度从容。当介绍到曹操时,刘隆特意多看了一眼。此时的曹操,虽已显枭雄之姿,但地位尚不及袁绍,神色间既有精明,也有一丝压抑的锐气。
“孟德兄,久仰大名!广宗一战,兄之风采,隆心向往之。”刘隆主动开口。他记得历史上曹操在讨董中的积极作用。
曹操微微一愣,没想到刘隆会单独与他招呼,且提及广宗旧事(曹操曾随皇甫嵩讨黄巾),连忙还礼:“镇西将军过誉了!将军横扫汉中、安定益州,才是真正的大功!操,佩服之至!”
一番寒暄后,袁绍将刘隆一行迎入中军大帐。帐内早已设下宴席,为刘隆接风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