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从未出过问题

为什么,铸造小的铁器,从未出过问题。

而一旦,将这铁器的体积,放大到,如此巨大的程度,就会出现,这种,他从未见过的,诡异的,“自裂”现象。

这,已经,超出了,他,所有的,经验范畴。

苏明理,沉默着。

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汽缸内壁上,那道,冰冷的,致命的裂缝。

他的心,也如同,这裂开的汽缸一般,沉入了,无底的深渊。

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金属铸造,应力。

当巨大体积的金属,从液态,冷却为固态时,其内外,会因为,冷却速度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内部应力。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热处理工艺,来消除这种应力,那么,铸件,便会,从其,最脆弱的地方,自行,开裂。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代金属材料学的问题。

而他,一个,21世纪的,文科博士。

他,所有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都仅限于,几个,模糊的,概念。

他,知道“问题”是什么。

却,给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方法”。

他,第一次,在这个时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极限。

他,高估了,自己。

也,低估了,科学的,难度。

“督办大人……”

利玛窦,走了上来,他的脸上,也带着,深深的,忧虑。

“或许……或许,我们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以我们,现有的,铸造技术,或许,根本,就无法,制造出,如此巨大的,一体成型的,高压汽缸。”

“或许,我们应该,尝试,用更小的,分段铸造的方式,再将它们,铆接起来……”

“不行!”苏明理,立刻,否决了他的提议,“铆接,绝对无法,承受,蒸汽机内部,那恐怖的高压!它,只会,在第一次试车时,就变成,一堆,飞散的,杀人凶器!”

工坊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所有人的脸上,都浮现出,一种,名为“绝望”的神色。

他们,被卡住了。

被一道,他们,无法逾越的,技术的,天堑,给死死地,卡住了。

而他们的时间……

只剩下,不到十天。

就在这时。

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角落里,响了起来。

“督……督办大人……小……小人,有个,不知道,该不该说的,想法……”

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身材瘦小,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的,年轻学徒,正涨红了脸,紧张地,搓着自己的衣角。

他是,精密机械部,一位老师傅,刚刚从老家,带来的,关门弟子。

因为,年纪最小,手脚最麻利,而被派来,给苏明理,打下手,端茶送水。

“说。”苏明理的眼中,闪过一丝,微光。

“是……”那小学徒,鼓足了勇气,说道,“小人……小人不懂什么,大道理。小人只记得,我爷爷,以前,在村里,是个,补锅的。”

“他……他常说,锅,裂了,不要紧。只要,用对方法,就能,补得,跟新的一样,牢。”

“他说,补锅的诀窍,在于,‘冷锻热补’。就是在锅冷的时候,将裂缝,敲打得,更宽一些。然后再用,烧红的铁水,去补。这样,等铁水,冷下来的时候,它自己,就会,‘收缩’,把那裂缝,给死死地,‘抱’住!”

“小人……小人就在想……”

他,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看了一眼,那巨大的,裂开的汽缸。

“我们……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法子……”

“把这个,大铁锅……也给,补上?”

小学徒的声音,清脆而稚嫩,在死寂的,充满了绝望气氛的铸造工坊内,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他话音刚落,还没等苏明理有所反应,一旁,他那位,以严厉着称的师傅,精密机械部的老师傅——孙连城,便立刻,脸色一沉,上前一步,一巴掌,就拍在了小学徒的后脑勺上。

“混账东西!”孙连城压低了声音,怒斥道,“这里,是督办大人和各位宗师,议论军国大事的地方!有你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插嘴的份吗?!”

“补锅?你以为,这是你乡下,那漏水的铁锅吗?!”

“这,是为圣上营造神力机关的国之重器!其铸造之法,是呼延宗师和葛常道长,穷尽毕生所学,才摸索出来的无上妙法!岂是你那,三文钱一个的,街头手艺,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