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头发早已花白,稀稀拉拉地覆盖在头顶,每一根银丝都像是岁月长河中的一艘小船,承载着他一生的荣耀与奉献。那如雪的白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一面旗帜,无声地诉说着他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
老人的嘴唇干裂且有些泛紫,嘴角微微下垂,带着一丝岁月的凝重。
偶尔露出的笑容,却又充满了温暖与慈祥,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他笑的时候,脸上的皱纹会更深,可那笑容里蕴含的力量,却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位百岁老军人缓缓踏入,枯瘦的手掌轻轻拂开两侧搀扶的手臂。此刻,他佝偻的脊背竟微微挺直,眼中泛起灼人的光,仿佛岁月的褶皱里突然迸发而出的火种,将整个展厅的空气都点燃了。
“不能当亡国奴啊!”老人的声音沙哑却震耳欲聋,“我十多岁那会,老师带着我们在城墙根下喊这句,嗓子喊出血来都不停!”
老人蹒跚着走向玻璃展柜,“同胞们起来: 为祖国生命而战! 为民族生存而战! 为国家独立而战! 为领土完整而战! 为人权自由而战!”老人慷慨激昂地念着,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老人枯瘦如柴的指尖轻轻贴上展柜玻璃,透过那层透明的屏障,目光牢牢锁定在泛黄的《八一宣言》复印件上。他的手指在玻璃上缓缓游走,仿佛正抚摸着战友们染血的衣襟。
忽然,他挺直佝偻的脊背,提高嗓门,喉结在松弛的皮肤下剧烈滚动,声音里带着穿越时空的激昂:“为祖国生命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当年我们连的文书,在土城墙上用树枝写这些标语,一笔一划都浸着鲜血,刚写完最后一个字,鬼子的子弹就穿透了他的胸膛……”
话音戛然而止,老人的肩膀微微颤抖,展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年轻的讲解员走上前,声音低沉而庄重:“抗战期间,日军在雁同地区制造的惨案罄竹难书,我仅列举其中一小部分——”
她看向墙上的文字,逐字念出那些浸透血泪的数字:“阳高惨案,1937年9月9日,1000余名手无寸铁的百姓被害;天镇惨案,1937年9月12日,2300余人倒在血泊中;左云惨案,1937年9月18日,300余条鲜活的生命消逝;朔县惨案,3800人被害,劫掠财物无数……”
当她念道,“山阴北周庄惨案,1937年10月17日,72人被害,1300余间民房被毁,80余名妇女被奸污”时,她的声音哽咽了,展厅里此起彼伏的抽噎声打破了压抑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