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展板上。随着文字深入,大同地区党组织建立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当读到“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党员何孟雄等人的努力下,大同地区第一批中共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同支部、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大同铁路工人支部相继诞生”时,宇辰忍不住轻拍展板:“原来大同的革命火种,是从铁路工人中燃起的!”
“大同女中?”啸风突然指着展板上的词条,浓眉微蹙,眼中满是疑惑。
泛黄的历史照片里,青砖灰瓦的校舍前,一群女学生整齐列队,稚嫩的脸庞上却写满坚毅。
宇辰凑近细看,语气里带着惊叹:“哈哈,那个时候便有女子中学,民国时候的思想是很先进的。能让女性读书识字、投身革命,这本身就是场了不起的觉醒!”
展板特写中,巩喜茹的黑白照片令人驻足。她身着笔挺的民国学生装,圆脸庞清秀温婉,眉梢却凝着英气,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岁月。
宇辰轻声念出她的生平:“1902年生,从阳高乡村到北大、早稻田,又进黄埔军校……这一路,得冲破多少桎梏啊!”
啸风默默点头,目光扫过“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字样,喉结动了动:“从同盟会到共产党,她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
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石制煤油灯歪斜着,灯罩上还留着烟熏的黑痕;一双布凉鞋早已磨破了麻绳鞋带。与之并排陈列的,是三把刃口微卷的大刀、两只锈迹斑斑的马灯,还有几支斑驳的手枪。
宇辰俯身凝视,声音不自觉放轻:“这些老物件比任何文字都震撼,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攥着这样的武器,在黑暗里闯出了一条生路。”
啸风的手指轻轻抚过展柜玻璃,仿佛触到了历史的温度:“你看这马灯,不知道照亮过多少秘密集会;这手枪,或许曾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