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一直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三字经》《弟子规》,还是更高层次的儒家经典学习,都始终贯穿着“孔孟之道”。
从孩童时期开始,人们便接受着“人之初,性本善”的熏陶,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尊重长辈、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深入学习儒家经典,领悟“仁、义、礼、智、信”的真谛,将这些道德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这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符合人性与天性的发展规律,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由于来的时间着实太早,与啸风相约的陶兄还未抵达。啸风轻轻往里张望,只见几个年轻人正忙碌地打扫卫生,擦拭着桌椅,他们认真专注的模样,仿佛在为即将开始的知识盛宴精心准备着。
此时,恰好有一个年轻小伙端着盆准备去打水,啸风赶忙上前,礼貌地说明自己前来听课的来意。
年轻人听闻,脸上立刻绽放出热情的笑容,一边点头一边表示欢迎,那真诚的态度让啸风心里倍感温暖。
啸风没着急进去,依着习惯,他先欣赏了高悬的匾额“明伦堂”,那苍劲有力的字迹,竟是集明末清初着名书法家、医学家傅山之字,一笔一划间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透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再看两旁的楹联,撰文出自朱熹之手,而书写者则是张日华。
“张日华,这么耳熟。”啸风暗自思忖,脑海中努力搜寻着关于这个名字的记忆。
上联写着:“斯斯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细细品味,其大意是众多的老师和官员应当以身作则,即便身处安逸的环境,也要时刻保持严谨的师德和高尚的行为,坚守正道,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始终保持正确的立场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