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于1778年出生在清大同府浑源。他自幼便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当地颇有名声。
大同浑源县,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在这片土地的滋养下,栗毓美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更培养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心怀天下的志向。
嘉庆七年(1802),凭借着自身的才学,栗毓美考取拔贡,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
此后,他辗转各地任职,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嘉庆二十年(1815),他调任宁陵知县。当时,黄河决口,洪水肆虐,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栗毓美心急如焚,深知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经过深思熟虑,他果断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一方面,组织受灾百姓参与到黄河决口的修复工程中,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解决了生计问题;
另一方面,也加快了决口的修复进度,缓减了黄河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他日夜奔波在救灾一线,亲自指挥工程的进展,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在他的努力下,宁陵的灾情逐渐得到控制,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
道光元年(1821),栗毓美迁为武涉知县。那时,沁河泛滥,堤岸受损严重。他深知堤坝对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全力筑堤堵截沁河漫决口。
他身先士卒,带领着工人们日夜奋战在堤坝上。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密切关注着工程的每一个细节。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沁河的决口终于被成功堵住,武涉县的百姓们得以安心生活。
由于栗毓美在治理水患方面表现出色,道光九年(1829),他升为河南粮盐道台,不久后又升为湖北按察使。
然而,他心系黄河水患,始终牵挂着那些饱受洪水之苦的百姓。道光十二年(1832),他改升河南布政使兼黄河东河道护理巡抚。
在这个职位上,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黄河的治理工作中。他组织了大规模的黄河抢修工程,亲自制定抢修方案,调配人力物力。
他深入了解黄河的水文特点,结合多年的治水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他的努力下,黄河的水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沿岸百姓的生活也逐渐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