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重镇危楼峙西北 名城飞栋接穹窿(一)

以此为基础,专家团队便开始精心地筹划复原方案。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乾楼原有的风貌特色。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终于得以重现世间。

宇辰听闻,好奇心愈发浓烈,连忙追问:“那些柱础,确定是属于乾楼的一部分吗?”

老者肯定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没错,正是乾楼原有的基石。这些柱础颜色多样,有黑、灰、白三种颜色,其中黑色柱础尤为醒目。它的方形底座每边长达108厘米,上部还有直径约60厘米的圆柱形突出部分。”

听完老者的描述,宇辰不禁感叹道:“由此可见,支撑这座楼的柱子,必定粗壮无比。”

老者接着说道:“通过对那些柱础位置布局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年乾楼的规模确实极为宏大。”

小主,

“是呀。”梦瑶在一旁附和道。

宇辰心中的疑惑仍未消散,不禁好奇地问道:“那么,当年的乾楼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如今复建的乾楼,其样式又是依据什么确定下来的呢?”

面对宇辰的疑问,老者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缓缓答道:“这可真是机缘巧合。清朝时期,有一位颇负盛名的雕刻家李彦贵,他以乾楼为蓝本,精心制作了一个缩小版的木雕模型。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模型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华严寺内,为我们如今复建乾楼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确实是这样啊,”宇辰不禁感慨,“大同古城的恢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梁思成先生的《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这份凝聚着先生心血的研究成果,为古城的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者兴致勃勃,继续讲解道:“据《云中郡志》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为了强化边疆的防御体系,下令对旧土城展开全面的扩建改造。在整个浩大的工程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西北角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乾楼。其雄伟壮观的姿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他们登上乾楼,极目四望,沉醉于‘镇楼秋爽’这独特的风景之中,灵感迸发,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正是:重镇危楼峙西北,固若金汤锁边关;名城飞栋接穹窿,气势磅礴映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