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学府沧桑千载韵 礼乐诗书万世基(二)

眼前又出现一座石雕牌坊,坊额上用隶书镌刻着四个字。

宇辰眯着眼,仔细辨认,念道:“文圣尼什么。”

“文圣尼父。”那人纠正道。

这位稍胖的中年男子,体态丰腴却不失儒雅,每一寸肉肉仿佛都在诉说着他生活的阅历和知识的沉淀。

他为人热情似火,只要你与他交谈,就能感受到他那无尽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如同一个温暖而充实的知识宝库,随时为你打开。

“看着像‘父’字,可这‘尼父’是什么意思呢?”宇辰满脸好奇地问道。

“早在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就赐予孔子‘文圣’这一崇高的尊号,同时用‘尼父’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这座宏伟的二道门,也就是所谓的‘仪门’,就是为了彰显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非凡影响力而特意设立的。”

那人又进一步介绍道,“它不仅仅代表了历代统治者对儒家学派创始人及其经典着作的高度重视,更体现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尊师重道、崇尚文明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北魏尊孔,文圣仪门,尼父荣光,师道尊严。”人群中一人有感而发。

宇辰将目光投向仪门的背面,只见上面赫然刻着四个大字,他自信念道:“‘道洽大同’,这回肯定没错。”

“确实如此。”那位稍胖且知识渊博的中年男子点头赞同,接着说道,“‘道洽大同’这四个字,精准地提炼出了孔子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大同’社会象征着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之境,它涵盖了和平共处、公平正义以及普遍繁荣等诸多方面。这种超越个人私利,着重强调集体福祉的思想,充分彰显了孔子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世界的宏伟愿景与卓越智慧。”

“大同理想,孔子心声,和谐愿景,道治天下。”宇辰跟着感叹道。

众人穿过仪门,眼前便出现了泮池。

泮池四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许愿牌,上面的字迹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期许,诸如“金榜题名”“学业有成”“鱼跃龙门”“福寿满堂”“一生平安”“锦绣前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