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对汉文化的推崇程度远超想象,到了辽中后期,苏轼在辽朝境内可谓声名远扬。据说,宋朝使者出使辽国时,竟发现辽国馆驿的墙壁上都刻着苏东坡的诗作。”那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真有这事儿?”宇辰一脸怀疑,忍不住发问。
“千真万确。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 年)八月,辽朝皇帝耶律洪基生日,苏轼的弟弟苏辙作为北宋使节前去祝贺。辽国君臣对苏辙热情款待,还关切地询问:‘大苏学士安否?’也就是问你哥哥苏轼近况如何。”
“这怕不是后人演绎的吧。”梦瑶也有些将信将疑。
“绝对真实。”那人赶忙解释,“苏辙出使回国后,把这一情况写成一首诗,并派人寄给哥哥苏轼。诗里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他日卧江湖。’”
“这诗啥意思呀?”宇辰一脸茫然地问道。
“意思就是说,哥哥你名气实在太大啦,连辽国的人都竞相打听问候你。就凭你这超高的人气和知名度,恐怕日后很难安心享受归隐田园的清净生活喽。”
“哈哈,看来这事儿是板上钉钉了,有诗为证嘛。”梦瑶笑着说道,“话说回来,辽国的商品经济是不是也很繁荣呀?”
“那是相当繁荣。当时辽国与西域各国频繁通商,以至于西域各国都误以为辽就是中国。”那人说道,“我猜他们或许还把辽国当作唐朝的正统继承者呢。”
“这怎么可能……”宇辰刚想反驳,随即又改口,“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有这种可能,毕竟丝绸之路在当时是由辽人经营把控的。”
梦瑶和宇辰两人漫步走进了“溢彩·生活”展厅,而那位热心讲解的人则走向别处去了,或许他觉得该讲的内容都已经讲完,就像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样。
“哇,好多镜子呀,好漂亮啊!”梦瑶兴奋地大声呼喊。
“是铜镜。”宇辰在一旁纠正她。
“铜镜就不是镜子了吗?”梦瑶略带怪怨地说道。
“是。”宇辰简短地回答。
“是什么?”梦瑶故意追问道。
“铜镜也是镜子。”宇辰无奈地说道。
“这还差不多。”梦瑶嫣然一笑,说道,“快给我摄像啦。你看,这里还有现成的文案呢。”
宇辰立刻准备好摄像机,梦瑶也迅速熟悉了一下文案内容。
“铜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承载着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与热切向往,而且还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甚至是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梦瑶字正腔圆地说道。
很快,梦瑶又进入了专业主持人的状态,她继续说道:“在宋辽金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铜镜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整个铜镜行业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宋辽交替之际,铜镜的样式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圆形和方形的束缚,大胆地引入创新设计理念。”
人在专注工作时那种忘我的状态是非常迷人的,尤其是像梦瑶这样的美女,更是让人移不开眼睛。
“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新颖奇特的款式,比如带有手柄的镜子、菱花形状的镜子以及亚字形的铜镜等等,这些不同的款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进入金代之后,双鱼纹镜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铜镜作品。这类题材的铜镜有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所以深受当时百姓的喜爱。”
“好啊!”宇辰再次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