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意外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湖面却似乎无法再完全恢复以往的平静。接连两天,林夕在校园里行走时,总会不自觉地用目光搜寻那个高大清冷的身影,但陆辰希就像蒸发了一样,再未出现在她的视线里。
这让她稍稍松了口气,却又隐隐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那份失落很快被更现实的焦虑取代——她的专题作业截止日期迫在眉睫。
“所以,你选题定谁了?别告诉我又是哪个勤工俭学的励志学长,老套死了。”宿舍里,苏晚晴一边对着镜子熟练地描画眼线,一边对着正对电脑发愁的林夕说道。
林夕叹了口气,光标在文档空白处闪烁。“还没想好。教授要求挖掘人物多面性,展现光环之外的‘真实’,哪有那么容易。”
苏晚晴放下眼线笔,转过身,眼睛一亮:“诶!现成的‘多面性’不就有一个吗?陆辰希啊!”
林夕敲键盘的手指一顿。
“你看啊,”苏晚晴来了兴致,掰着手指头数,“对外,金融系高冷学神,家世好、长相顶级,打架还厉害,是个人都好奇他私底下什么样吧?你上次不是还撞见他……呃,比较‘人性化’的一面吗?要是能采访到他,你这作业绝对稳了!”
林夕脑海中瞬间闪过那双惊醒时锐利的眼睛,以及那句毫无温度的“没事”。她下意识地摇头:“不行,他太难接近了。而且……我有点怕他。”
“怕什么呀!”苏晚晴不以为然,“你是去做正经采访,又不是去表白。再说了,我们夕夕这么可爱,说不定他就吃这套呢?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被好友这么一怂恿,加上 deadline 的压力实在太大,林夕心里那点退缩的念头,慢慢被一种职业性的冲动取代。是啊,作为一个未来的新闻人,怎么能因为采访对象看起来有点“凶”就放弃呢?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不正是她的职责所在吗?
打听到陆辰希周三下午固定会在东区篮球场打球后,林夕做了整整一晚上的心理建设。她反复演练了开场白,设想了各种被拒绝的可能以及应对方案,甚至还认真准备了采访提纲,问题从学术追求到业余生活,试图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形象。
周三午后,阳光正好。东区篮球场人声鼎沸,远远就能听到篮球撞击地面和少年们奔跑呼喊的声音。林夕抱着笔记本和录音笔,深吸了一口气,走向那片充满活力的场地。
她很容易就找到了陆辰希。他太显眼了,即使在一群身高腿长的男生中间。他穿着简单的黑色运动背心和同色运动长裤,额上戴着吸汗带,裸露的手臂肌肉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此刻他刚完成一次漂亮的突破上篮,动作矫健如猎豹,引来场边一阵不小的欢呼。
林夕在场边站定,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她看到他和队友击掌,随手接过旁人递来的水瓶,仰头喝了几口,喉结滚动,汗水沿着下颌线滑落,在阳光下闪着光。和平日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的清冷矜贵不同,球场上的他,散发着一种原始而张扬的野性魅力。
一个短暂的休息间隙,陆辰希走向场边放置物品的长椅。林夕看准机会,鼓起勇气走了过去。
“陆辰希同学,你好。”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专业。
陆辰希正用毛巾擦着汗,闻声侧过头。看到是她,他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讶异,随即又恢复了惯常的淡漠。他没有应声,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