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林凡的目光投向车窗外矿坑的幽暗轮廓,“我负责外部防御和外出侦查规划:绘制矿坑详细地形图,标记所有可能的入口、制高点、隐蔽点和潜在风险点;设计一套简单的预警陷阱,至少在‘漫游者号’周围建立缓冲带;另外,规划安全的取水路线和几条紧急撤离路线。”
他的思考带着鲜明的空间规划与风险管控痕迹,这是长期与复杂工地环境打交道形成的本能。“外出侦查暂时以矿坑范围内为主,优先寻找可用的建材、零件,尤其是和加固车体防御需求相关的物品。”
分工明确,目标清晰。车厢内弥漫起高效的、近乎军事化的协作氛围,冲淡了先前沉重的无力感。
艾莉立刻行动。她先小心翼翼地将存储卡里的所有数据——包括无法解读的乱码——做了多个备份,分别存进车载电脑和两个独立移动硬盘。这是研究员的基本素养,鸡蛋绝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随后,她清理控制台一侧的工作区,将连接线、转接头、万用表、逻辑分析仪有序铺开,迅速搭建起临时的数据破解与电路调试环境。她的动作麻利精准,仿佛回到灾变前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的时光。
林凡则找来几张从物资箱拆下来的平整硬纸板和一支记号笔,走到车厢中部宽敞处,席地而坐,将纸板铺在面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闭眼回忆逃入矿坑后每一次外出观察的细节:哪里有巨大的废料碎石可当屏障?哪里的岩壁凹陷能设了望点?矿坑暗流的具体方位和取水难度如何?通风口的位置与大小?变异生物常活动的区域在哪?
空间感、距离感、材质特性……这些要素在他脑中快速构建成立体模型。片刻后,他睁眼落笔。
笔尖划过纸板,沙沙作响。线条由简到繁,比例或许不精确,却异常实用。他先用粗线条勾勒矿坑大致轮廓和主通道,再逐一标注:
东侧废料堆:标注“可设置绊索警报,材料:废弃电缆”。
北面岩壁凹陷:标注“二级隐蔽点,视野良好,需清理”。
取水点:标注“路径:沿左侧岩壁,距离约120米,需注意湿滑。建议取水时间:正午(光线最佳)”。
主要通风口:标注“口径约0.8米,无法通行,需注意异味变化(可能预示外部天气或污染)”。
曾发现灾变后的变异生物踪迹区域:用醒目的红色记号笔打了个大大的“X”,标注“高风险,避免夜间靠近”。
他全神贯注,时不时用拇指比划距离,或是擦掉重画某条线。这张图,是他们未来活动的安全基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生死。
车厢内暂时安静下来,只有发电机低沉的轰鸣、艾莉偶尔敲击键盘或使用工具的轻响,以及林凡笔尖的沙沙声。两人各司其职,专注而务实的气氛弥漫开来,初步的指挥体系在无声中建立——林凡负责宏观生存策略与外部安全,艾莉负责技术实现与内部运维,彼此信任,互不干涉对方的专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