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暗流拍岸

英国公府邸,坐落于北京城西的阜财坊,虽不及一些新贵府邸奢华,却自有一股沉淀下来的威严肃穆。张惟贤的车驾从侧门悄无声息地驶入,并未引起过多注意。

府中老仆早已得到消息,井然有序地迎接家主归来。张惟贤沐浴更衣,略解舟车劳顿,却并未休息,立刻进入了书房。那几口装有密信原件和办案笔记的箱子,被心腹书吏亲自押运,直接抬入了书房旁防守严密的耳房。

他刚在书案后坐定,管家便来禀报,称府外有几位官员递了名帖求见,皆是平日与国公府有些往来的朝臣。

张惟贤拿起那几张名帖扫了一眼,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这些人,有的是来探听风声,有的是想来示好或撇清关系,更有甚者,恐怕是受人指使前来试探。他如今如同抱薪临火,一举一动都落在无数双眼睛里。

“一概回复,本官旅途劳顿,需静养几日,不便见客,改日再行叙话。”张惟贤将名帖丢在一边,语气平淡。

“老奴明白。”管家躬身退下。

书房内重归寂静。张惟贤手指敲着桌面,思索着下一步行动。皇帝没有立刻召见,是在等待三法司接手人犯,也是在观察各方的反应。他如今回到京师,就如同将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而潭底的暗流,也必将随之涌动。

他需要信息,需要了解他离开这段时间,京师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想到此处,他低声唤来一名绝对可靠的老仆,吩咐道:“去,用老法子,请‘观云先生’过府一叙,要隐秘。”

“观云先生”并非什么名士大儒,而是张惟贤布在京师的一个隐秘情报网络的核心人物,真名无人知晓,只以代号相称,专司收集分析各方动向。

约莫一个时辰后,一位身着普通文士长衫、貌不惊人的中年男子,被老仆从后门引入书房。此人便是“观云”。

“属下参见国公爷。”观云先生躬身行礼,声音低沉。

“不必多礼,坐。”张惟贤示意他坐下,“本官离京这些时日,京师情况如何?细细讲来。”

观云先生显然早有准备,条理清晰地说道:“国公爷,自您南下后,京师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首辅张先生(张居正)推行考成法,雷厉风行,触动了不少人利益,怨言暗积。司礼监陈矩与冯保似有龃龉,陈矩近来行事收敛许多。武清侯府…闭门谢客,但其门下田庄、商铺近来资金调动频繁,似在收缩。”

他顿了顿,继续道:“关于漕银案,朝中议论纷纷。多数官员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表态。但有几位御史,近日却频频上书,或言东南稳定为重,不宜深究,或暗指办案人员手段酷烈,有违仁政。这些奏疏虽被留中,但风向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