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游赏江陵暂舒怀 金榜再题显英才

“唉,此卷帖经错漏百出,墨义牵强附会,经义更是离题万里,不堪入目!”一位老学官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将一份试卷归入“下等”。

“咦?这份策问倒是有些意思,对漕运之弊分析得颇为透彻,提出的‘官督商运、分段负责’之策,虽略显稚嫩,但思路新颖,切中要害!可圈可点!”另一位学官则对一份试卷露出了赞赏之色,在上面画了个圈。

“诗赋……平平无奇,辞藻堆砌,意境全无。”有人评价道。

阅卷过程持续了数日,经过初阅、复阅、交叉审阅等多轮筛选,最终,一批最为优秀的试卷被挑选出来,呈送到知府周大人案前,由他最终裁定名次,尤其是确定本次府试的“案首”。

周知府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为官以严谨公正着称。他一份一份地仔细审阅着这些优等卷,看得非常仔细。当他看到一份经义文章时,目光凝住了。这篇文章论述的正是“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之关系”,破题精准,引经据典恰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最后归结于“知行合一”,文笔流畅,见解深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文章!”周知府忍不住低声赞道,“根基扎实,义理明通,非熟读深思者不能为也!”

接着,他又看到此卷的策问,关于疏通漕运、平抑物价的对策,条理分明,务实可行,既有宏观视野,又注重细节,远超一般童生见识。再看诗赋《江陵夜泊》,意境苍茫开阔,对仗工整,格律严谨,一股才子之气扑面而来。

“此子之才,经义、策问、诗赋,俱是上乘!综合观之,实为本次府试翘楚!”周知府抚须沉吟。他又对比了其他几份优卷,虽各有千秋,但论及综合实力与文章气象,皆稍逊于此卷。

最终,他提起朱笔,在此卷上郑重地写下了“甲上”的评语,并圈定为本次府试的案首。

随后,书吏们当众拆开糊名。当“清河县,陈彦”的名字显露出来时,几位参与阅卷的学官面面相觑,既觉惊讶,又觉在情理之中。

“竟是此子!年仅十一岁的县案首?”

“果然名不虚传!真乃神童也!”

周知府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异,随即化为欣赏:“少年英才,难得!难得!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视角转回)

几日悠闲的时光转眼即逝。放榜之日,终于在期待与忐忑中到来。

这一日,府学宫照壁前再次被人潮围得水泄不通,气氛比县试放榜时更为热烈和紧张。毕竟,府试的通过者将成为“童生”,具备了参加院试考取秀才的资格,意义更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