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防御阵列·监控

高压电网如同蛰伏的毒蛇,无声地守护着“方舟”的外围。但再致命的陷阱,若无法洞察猎物的动向,也终将沦为摆设。陈家人需要的是覆盖整个周边区域的“上帝视角”,一双能在黑暗中视物、能穿透部分伪装、能实时传递威胁信息的眼睛——“防御阵列·监控”系统,成为继电网之后,最优先构建的感知神经中枢。

这套系统的复杂度和规模远超以往。它并非简单的几个摄像头,而是一个由数百个高清、热成像、微光夜视摄像头,以及配套的震动传感器、声音采集器、激光扫描阵列组成的,覆盖堡垒周边数公里范围的立体监控网络。其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无死角监控”。

陈浩负责整个系统的技术架构和设备选型。他选择的设备大多具备军用或准军用级别,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部分核心设备甚至带有一定的防破坏和自隐蔽功能。但如何将这些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设备,在不引起任何注意的情况下,部署到诸如树冠、崖壁、岩石缝隙、甚至野生动物巢穴附近等关键且隐蔽的位置,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陈默的空间能力再次成为关键。这一次,对他的要求不再是力量或精准,而是极限的耐心、细致的微操和持久的耐力。

部署过程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微观战争。

在茂密的树冠层,陈默需要像一只灵巧的猿猴,利用空间能力辅助攀爬和稳定,将伪装成鸟巢或树瘤的微型摄像头,安装在最理想的观测枝杈上,确保视野开阔又难以被发现。

在陡峭的崖壁上,他需要悬空作业,将带有岩钉的防护罩摄像头,嵌入岩石的天然阴影和裂隙中,使其与背景完全融合。

在开阔地带,震动传感器和声音采集器需要被深埋入土,仅留出极其隐蔽的感应单元;激光扫描阵列的发射和接收端,则需要被精确地安置在相对的两个高点,形成无形的探测光幕。

每一个设备的安装,都伴随着复杂的环境评估、位置校准和伪装处理。陈默的精神力不再用于大开大合的搬运,而是如同最精细的刻刀,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微米级的调整和操控。这对精神力的消耗方式截然不同,是一种绵长而细腻的磨损,带来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数日下来,陈默虽然身体没有明显外伤,但眼神中却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倦意,仿佛进行了一场持续数日的高强度脑力竞赛。

然而,付出终有回报。当最后一个位于山谷溪流旁、伪装成河边卵石的水文监测兼区域监控节点被激活,整个监控网络的神经末梢终于全部连通。

指挥中心内,巨大的主屏幕被分割成数十个实时画面,旁边还有不断滚动的传感器数据流。从林间晃动的枝叶,到夜空下远处山峦的轮廓;从热成像中偶尔跑过的野生动物散发的橙色光团,到激光阵列探测到的空气中微小颗粒物的扰动……周边数公里内的一切,仿佛都被纳入了一个无形的、高度精密的观测领域之中。

“启动‘天网’智能识别系统。”陈雪在主控台前下令。

“天网”系统是陈雪基于前世模糊记忆和现有技术,开发的一套图像和数据分析程序,能够自动识别监控画面中的异常——非野生动物的人类活动、特定类型的车辆、不正常的热源聚集、甚至是一些可疑的无线电信号源(通过与陈雪负责的电子侦察系统联动),并按照威胁等级进行标记和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