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航者”提出的远程追踪与撒网搜索方案,像一根纤细却坚韧的蛛丝,在绝望的深渊上架起了一座可能的桥梁。然而,所有人都清楚,仅凭远程手段,从广袤复杂的小行星带中精准定位并救出被“播撒者”严密看守的王大锤,希望何其渺茫。被动等待“导航者”的计算结果,无异于将同伴的命运完全交给概率。
在“导航者”调动庞大算力开始分析海量数据、并悄然释放出第一批微型探测器的同时,南曦、顾渊和赵先生也在指挥舱内,围绕着一个更加直接、也更加危险的方案——主动潜入救援——展开了极其周密且充满争议的策划。
一、 目标的锁定与“幽灵巢穴”的阴影
“导航者”的初步分析并非毫无进展。通过对王大锤生理信号残留、接应艇短暂接触的动量交换数据,以及小行星带长期异常活动报告进行交叉比对,它将“播撒者”可能藏匿王大锤的范围,缩小到了小行星带中一个被称为 “幽灵区” 的密集区域。该区域引力环境复杂,富含高反射率金属矿物,严重干扰常规探测信号,是设立秘密基地的理想场所。基金会情报库中零星的、未经证实的报告,也多次指向该区域存在非注册航天器活动。
“‘播撒者’的主要基地之一,‘幽灵巢穴’,有超过百分之六十七的概率位于该区域。” “导航者”汇报道,“但精确坐标未知,且该区域必然布设有严密的防御和预警系统。”
目标区域确定了,但如何进去?如何找到人?如何出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困难。
二、 “意识伪装”技术的构想与风险
直接强攻无异于自杀。“启明星”号是科考船,并非战舰,其火力与防御在“播撒者”经营多年的基地面前不堪一击。唯一的可能性,是潜入。
但如何潜入一个科技水平极高、警惕性极强的敌方基地?
顾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基于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构想——意识伪装技术。
“我们与‘苏’的接触,以及后来的意识探测实验,让我们对‘意识频谱’和意识场的感知有了更深的理解。”顾渊解释道,眼中闪烁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光芒,“‘播撒者’的防御系统,除了物理传感器,极有可能包含意识扫描层,用于探测未经授权的智慧生命靠近。”
“如果我们能模仿‘苏’那种能量生命的部分意识特征,或者……更进一步,利用从‘星门之中’解析出的某些非碳基意识编码原理,制造一种意识迷彩,或许能让我们的小型潜入单位,在对方的意识扫描中‘隐身’,或者被误判为无害的空间背景噪音、小动物、甚至是……一块石头。”
这个想法极具颠覆性。它意味着将最前沿的意识理论,转化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战术手段。
王大锤(如果他在场)肯定会第一个跳起来反对,斥之为天方夜谭。但此刻,南曦和赵先生却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看似荒谬的方案。
“理论上的可能性存在,”赵先生谨慎地评估,“但技术实现难度极高,且未经任何测试。一旦失败,潜入者会在瞬间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