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冷机和光电分选仪的投入,像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缰绳。鲜枣的损耗率降下来了,分拣效率提上去了,特级枣的品相和口碑更稳了。但王龙飞心里的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
设备贷款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账本上,鲜枣的销售季节却一天天在流逝。北方的秋风越来越凉,树上的枣子渐渐由青转红,再由红变软,最佳的鲜食期眼看就要过去。
“飞哥,”李强看着光电分选仪吐出来的、品相稍次但依然甜润的大量“优级”和“普通”枣,有些发愁,“鲜枣…快下市了。这些枣,光电分出来是快,可…卖不完啊!囤库里,空调电费都烧不起!”
王龙飞没说话,捡起一颗“普通”枣。枣子个头不大,颜色略花,但肉质饱满,甜度丝毫不差。这些枣,做鲜食卖相不够,直接扔掉又太可惜。
“不能光靠鲜卖。”他捏着那颗枣,眼神沉静,“季节性强,风险大。得做深加工,把枣的价值吃干榨净,还能错峰销售,拉长盈利期。”
“深加工?”李强眨巴眼,“做啥?枣干?蜜枣?那…又得投设备吧?咱哪还有钱?”
“从小做起,土法上马。”王龙飞语气果断,“先试!试成了,再考虑设备。”
他们清出磨坊一角,支起大锅土灶,搬出之前做果酱的真空罐和封口机,开始了又一次的“土法实验”。
第一锅试做蜜枣。按着网上搜来的古法,枣子清洗、划纹、浸泡、糖煮、烘烤…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控制火候和时间。失败了好几锅,不是煮烂了,就是甜得发齁,或者保存不住。
“黄土坡老农”远程指导:“糖煮火候是关键,文火慢浸莫沸腾。烘烤需低温慢烘,急火易焦苦。可尝试真空包装,延长保质。”
两人调整工艺,降低煮制温度,延长糖浸时间,用自制土烤箱低温慢烘。终于,一锅色泽棕红、晶莹剔透、软糯香甜的蜜枣做了出来。真空包装后,品相诱人。
接着试做枣干。鲜枣切片,尝试自然晾晒、土烤箱烘烤、甚至借用邻居的食品烘干机。对比后发现,烘干机效率最高,品质最稳定,但耗电;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大,易落灰;土烤箱费人工,控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