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创作的核心从艺术家个体的手工劳作和情感投射,转向对算法和数据的依赖时,我们如何确保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和‘灵晕’?”一篇发表在某个欧洲哲学与艺术交叉学科期刊上的文章如此发问,“当观众的体验被预设的算法和交互逻辑所引导(尽管看似开放),这是否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更隐蔽的‘作者霸权’?”
另一篇评论则探讨了林晚星近期(基于其数据创作的传闻,尽管作品尚未公开)的转向,将其与当代社会普遍的“数据化”、“异化”趋势联系起来,委婉地提出:“将人类最极端的创伤和死亡体验转化为冰冷的数据和抽象视觉,这是否是一种面对巨大痛苦时的‘情感逃避’或‘美学剥削’?艺术在介入此类沉重议题时,其伦理边界何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批评,角度刁钻,立意“高远”,带着学术的矜持和哲学的思辨色彩,比直白的攻击更难应对。它们试图将林晚星的探索,框定在一个“技术异化”、“缺乏人文关怀”的叙事里。
这些外界的声音,也通过文景的渠道,传到了“庇护所”。林晚星在数据创作的间隙,会浏览这些文章。初看时,她感到一阵烦躁和无力。为什么总有人试图用各种框架来定义和限制她?她只是想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表达方式。
但当她冷静下来,再次面对屏幕上那些由崩塌数据生成的、充满毁灭美感的图像时,她忽然有了一种新的感悟。
这些批评者,站在安全的、既定的理论高地上,用着早已被无数次使用的概念武器,试图去丈量和评判一片他们从未亲身踏入的、新鲜而危险的土地。他们谈论“灵晕”,谈论“人文深度”,谈论“伦理边界”,却无法理解,当她将观测站的崩塌应力数据转化为视觉时,所感受到的那种与毁灭本身直接对话的战栗;也无法体会,她在处理“影”那混乱的生物信号时,所进行的那场关于疯狂与消亡的、无声的考古。
她的艺术,或许注定无法被现有的理论完美阐释。因为它源于一种极其个人化、也极其前沿的体验——在科技的最前沿,在生死的边缘,重新思考艺术何为。
她关掉了那些评论文章,不再让外界的噪音干扰内心的频率。她意识到,对这些声音最好的回应,不是辩论,而是拿出更强大、更无可辩驳的作品。用作品本身,去拓展艺术的边界,去重新定义那些理论词汇的内涵。
她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江辰。
江辰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调出了一份他刚刚完成的分析报告。
“根据对这些批评文章传播路径和关键意见领袖(KOL)关联网络的分析,”他指着屏幕上复杂的关联图,“其中有37.2%的节点,与‘影’帝国崩塌后,几个正在试图争夺遗留话语权和市场资源的新兴艺术机构,存在间接但可追溯的资金或人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