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掷还药瓶留线索

白衣盗 囹咙 1523 字 6天前

织坊小院的门在身后轻轻合拢,将屋内那个固执寻真、伤痕累累的身影与外界隔绝。李致贤站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夜风裹挟着凉意吹拂在他脸上,却吹不散心头的万千思绪。“你追你的凶,我寻我的真”,这八个字如同沉重的烙印,刻在他的脑海,也彻底重塑了他对此案本质的认知。

他不再是单纯地追捕一个技艺高超的飞盗,而是在目睹一场持续了十几年、以生命为赌注的血泪控诉与真相追寻。情与法的天平,在他心中剧烈摇摆,那象征律法的砝码,似乎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沉重与……冰冷。

“大人。”两名在院外警戒的亲随见他出来,立刻迎上,脸上带着询问与担忧。

李致贤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碍。“走吧。”他低声道,最后看了一眼那扇紧闭的、透出微弱灯光的破旧木门,转身,毫不犹豫地带着亲随离开了这片位于旧城区边缘的废弃之地。

他们依旧谨慎地穿行在迷宫般的小巷中,向着计划中的安全屋转移。李致贤的头脑却在飞速运转,梳理着刚刚那短暂却信息量巨大的会面。

茂儿爷(赵茂)那句“我寻我的真”,几乎等同于默认了他与先太子旧案有着极深的、很可能是血脉的关联。他承认了自己所有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开一个被掩盖的真相。这解释了为何他的目标如此具有针对性,为何他对张世荣一党抱有如此深刻的仇恨。

而他最后那句警告——“小心张世荣。还有……小心你身边的人。”——则像一把淬毒的匕首,刺破了看似平静的水面。小心张世荣是意料之中,但“小心身边的人”……这意味着,在他李致贤的周围,甚至在枢令衙门内部,可能也潜伏着张世荣,或者其他势力的眼线!陈望的死是如此干净利落,荒冢坡的刺杀消息走漏得如此之快,或许都能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信任的基石出现了更深的裂痕。

回到位于城西一处不起眼民居改造的安全屋,天色已近黎明。李致贤屏退左右,只留自己在一间陈设简单的静室中。他需要独处,需要将所有的线索、推断、以及刚刚与茂儿爷对峙的每一个细节,重新审视,规划下一步的行动。

茂儿爷拒绝了他的帮助,划清了官与盗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李致贤就无事可做,只能被动等待。他追的“凶”,内涵已然改变。他要追的,不仅仅是茂儿爷这个“盗”,更是当年构陷太子的“元凶”,以及如今试图掩盖真相、不惜刺杀朝廷命官的“幕后黑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茂儿爷,一个在明,一个在暗,目标却隐隐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他铺开纸张,开始重新拟定计划。

第一,对内肃清。必须尽快、且极其隐秘地,对中枢令衙门内部,尤其是能接触到核心信息、知晓他行踪的人员,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身边人”的警告,必须高度重视。

第二,对外施压。张世荣的刺杀行动不能明面追究,但可以借此在暗地里加强对其党羽不法行为的搜集。尤其是与当年太子旧案可能相关的官员,要设法找到他们的破绽。同时,对第二鸿的监视不能放松,他与张世荣的秘密接触,以及那枚玉佩的来历,仍是关键。

第三,也是最重要却最无从下手的一点——如何与茂儿爷建立一种……非官方的、有限的沟通渠道?对方警惕性极高,拒绝接触,但他手中显然掌握着李致贤急需的、关于旧案真相的关键证据或线索。强行追捕已不可取,放任不管则可能让其被张世荣势力吞噬,或者因其自身的复仇行动而引发更大的乱局。

就在李致贤凝神思索,笔尖在纸上悬停不定之时,窗外,极其轻微地,“嗒”的一声脆响。

声音很小,像是小石子敲击在窗棂上。

李致贤瞬间警醒,猛地抬头,目光锐利地投向那扇糊着厚纸的窗户。他悄然起身,手握短匕,贴近窗边,侧耳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