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里的信息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江淮心头。目标人物:张志远,某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表面上是位温文尔雅、家庭美满的学者。月夜绫提供的资料仅限于公开信息:年龄、履历、发表过的论文摘要、几张公开活动的照片。

第一课:观察与信息编织。

江淮没有贸然行动。他利用课余时间,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张教授所在的校区。他记住了张教授的课程表,观察他上下班的路线,常去的教职工食堂窗口,甚至他习惯在哪棵树下抽烟(张教授会偶尔在课间溜到实验楼后侧僻静处抽一根)。

同时,他化身网络深处的阴影。他不敢像林知微那样直接黑入系统(也没那技术),但他运用了月夜绫资料里提到的一些“公开信息挖掘技巧”。他翻遍了张教授近五年所有的社交媒体动态(虽然更新很少)、他所在院系的新闻报道、甚至他指导过的学生毕业论文致谢部分。他像一只耐心的蜘蛛,试图从这些公开的、零碎的丝线中,编织出张教授更立体的画像。

几天下来,他发现了几个微小的、不协调的“线头”:

1. 消费记录矛盾: 张教授一篇关于“都市中产消费习惯与身份焦虑”的论文里,引用了一些高端品牌消费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江淮通过某些消费点评网站的隐藏信息(关联手机号注册痕迹,源于一次某网站数据库泄露事件,数据被月夜绫整理成“公开资源”提供给他),发现张教授本人几乎从不涉足那些高档场所,日常消费极其朴素,甚至有些拮据。

2. “消失”的周末: 张教授的公开日程中,周末通常是“家庭时间”或“学术研究”。但江淮通过交叉比对交通卡(非实名,但可通过某些渠道查询到特定时间段某线路的刷卡频率模式,结合监控时间点推测)和部分路段的公共监控模糊记录(月夜绫提供了访问某些低权限公共监控日志的“合法”途径指引),发现张教授几乎每隔一个周末的下午,都会独自乘坐地铁前往城市另一端的一个老旧的、非商业中心的街区,在那里待上三到四个小时。那个街区,没有知名的学术机构,也没有他的亲戚朋友记录。

3. 匿名的资助: 在一份不起眼的、关于某个冷门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的年度报告PDF里(江淮几乎是一页页用关键字筛查过去的),他发现了一个小额匿名捐款记录,捐款人邮箱的前缀经过他的反复比对和联想,极有可能是一个对张教授有特殊意义的、他已故导师名字的变体。

这些线索本身什么都证明不了,却拼凑出一个与“温文尔雅、家庭美满的副教授”形象略有出入的画像:一个可能存在经济压力、拥有一个隐秘的周末去处、且怀有某种不为人知的、与已故导师相关的情感寄托的人。

突破口,在那个老街区。

江淮在一个周六下午,尾随张教授来到了那个街区。这里多是些老旧的居民楼和零星的小店铺,气氛沉闷。张教授目的明确,径直走进了一家招牌褪色、毫不起眼的……旧书店。

江淮没有跟进去,他在对面的咖啡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心脏怦怦直跳。他观察了两个小时,期间只有零星几个老人进出书店。张教授出来时,手里拎着一个塞得鼓鼓囊囊的、印着书店logo的旧布袋,脸上带着一种在校园里从未有过的、混合着疲惫与满足的复杂神情。

接下来的几天,江淮动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合法”手段:

· 他伪装成对本地旧书店感兴趣的学生,电话咨询了那家书店,套取了他们主要经营 “本市地方志、老旧档案、非正式出版物流通” 的信息。

· 他通过校友录和一些非正式的学术论坛碎片信息,拼凑出张教授的那位已故导师,生前曾致力于研究 “本城即将消失的手工业及底层社群文化” ,但成果大多未能正式出版。

· 他甚至在一次张教授下课离开后,假装问问题,接近了张教授带的一个研究生,闲聊中“无意”提到那家旧书店,研究生随口说:“张老师啊,好像挺

U盘里的信息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压在江淮心头。目标人物:张志远,某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表面上是位温文尔雅、家庭美满的学者。月夜绫提供的资料仅限于公开信息:年龄、履历、发表过的论文摘要、几张公开活动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