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山中迷魂

我小时候,夏天夜里贪凉快,总爱搬个小马扎,凑到村口那棵老槐树底下。那儿是村里老人们的天下,摇着蒲扇,喝着浓茶,水烟袋咕噜咕噜响,一个个陈年老旧的故事就在那烟雾和茶香里飘出来,真真假假,掺和着夜色,听得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一愣一愣的。

其中讲得最好的,是永根爷爷。他年纪最大,皱纹里都像是刻满了往事,下巴上一撮花白的山羊胡子,说话慢条斯理,但自带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他反复念叨,叮嘱我们这帮皮猴儿,尤其天黑以后,别往村子南边那座老山跑。我们村三面环田,唯独南边倚着一座山,本地人叫它“黑林子”,树木长得特别茂密,老辈人说那山里头,有些东西,“不太干净”。

永根爷爷说,那山里有些成了精、或者没主家的孤魂野鬼,最喜欢作弄人。它们有个惯用的伎俩,就是躲在暗处,学你亲人的声音,一声一声,幽幽地唤你的名字。你若是心里不清醒,或者阳气弱,迷迷糊糊应了,甚至跟着走了,那魂儿就算是被它勾去一半了。他怕我们不信,总要讲起他年轻时亲眼见过的一桩邪门事,拍着大腿保证,那是千真万确,就发生在邻村,苦主他还去瞧过。

故事里的苦主,是个姓陈的小伙子,小名叫石头。那年头,石头算是村里挺出挑的后生,家底虽不算厚实,但人长得精神,肯下力气,脾气也好。他谈了个对象,是山那边李家庄的姑娘,叫秀娟。两人情投意合,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按照规矩,石头得正式上门去提亲,见见未来的老丈人和丈母娘。

那天,石头特意向生产队请了假,换上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蓝布褂子,头发用水梳得服服帖帖,提着早就备好的四色礼——两包桃酥、一瓶高粱酒、一条猪腿、还有几尺花布,心里揣着只小兔子,翻过南边那道山梁,往李家庄去了。

秀娟家是普通的农家院子,土坯墙,茅草顶,但收拾得利利索索。未来的丈母娘,一个看起来挺和善的妇人,早就等在门口,见到石头,脸上笑开了花,一口一个“石头来啦”、“快进屋快进屋”,热情得让石头心里的紧张消了大半。老丈人话不多,坐在堂屋抽着旱烟,也冲他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秀娟躲在里屋门帘后头,露出半张脸,偷偷冲石头笑,脸颊飞起两朵红云。石头心里那点忐忑,彻底被这温情脉脉的场景给融化了。

中午这顿饭,丈母娘真是下了血本。一只养了快一年的老母鸡,配上榛蘑炖了满满一大陶盆,金黄的油花飘在汤上,香气扑鼻。难得宰了一只羊,羊肉切成薄片,在滚烫的锅里一涮,蘸着韭菜花吃,鲜嫩无比。还有自家腌的腊肉、地里新摘的时蔬……碗碟摆满了那张八仙桌。丈母娘一个劲儿地给石头夹菜,劝他多吃点。

酒是自家酿的米酒,后劲足。老丈人陪着,一杯接一杯。石头心里高兴,又是未来长辈劝酒,不敢推辞,也就实实在在地喝了下去。几碗黄汤下肚,他只觉得浑身燥热,脑袋开始发沉,看人都有了些重影,话也多了起来,舌头有点不听使唤。堂屋里充满了饭菜的热气和酒香,夹杂着丈母娘热情的劝让声和老丈人偶尔蹦出的几句家常,嗡嗡地响成一片。

他感觉小腹发胀,得去方便一下。农村的茅房都在院子角落。他晕乎乎地站起来,身子晃了晃,秀娟想扶他,被他摆手拒绝了,说自己能行。丈母娘笑着指了方向:“石头,院门右边拐过去就是,当心脚下啊。”

石头趔趄着穿过院子,晚风吹在滚烫的脸上,稍微舒服了点。他解决了内急,系着裤腰带从茅房出来,夜风一吹,酒意更往上涌,天旋地转,他扶着土墙,想喘口气。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非常清晰地,从院墙外面传了进来。

“石头……石头哎……”

那声音飘飘忽忽的,像是隔着层纱,但又异常熟悉。石头醉眼朦胧地侧耳细听。是秀娟的声音?又有点像丈母娘?好像……还带点自己去世多年的奶奶的腔调?他脑子里一团浆糊,根本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