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悖论之影与污染蔓延

“破门”计划如同一架开始缓慢启动的战争机器,在总部最高权限的推动下,隐秘而高效地运转起来。张元作为理论核心,被授予了一个临时性的、代号“谛听”的极高权限,足以访问总部灵异知识库中近乎所有的非实体档案,包括那些被标记为“禁忌”、“高风险推论”乃至“纯粹猜想”的区域。

他的办公室几乎成了指挥中心的分部,线路纵横,屏幕上流动着关于鬼差鬼域实时数据的幽光。压力如山,但更让张元感到窒息的是体内那日益加剧的“污染”。

中山装的幻影出现的频率降低了,但那种“黏稠感”却渗透到了他规则的感知中。现在,当他试图去解析数据背后规则的脉络时,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清晰的线条,线条的边缘开始模糊,仿佛沾满了油污,并且时常会“听到”一种持续不断的、混合着无数细微哀嚎与疯狂呓语的“背景噪音”。这噪音干扰着他的专注,甚至开始侵蚀他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那点“锚点”的稳定性,让它传来的不再是隐痛,而是一种仿佛被污秽之物缓慢渗透的恶心感。

他感觉自己像一块正在被灵异废料缓慢污染的滤芯。

然而,正是在这种被污染的状态下,当他强行集中精神,在知识库那浩如烟海又光怪陆离的档案中搜寻关于“源初之悖论”的线索时,一些平时可能被他理性过滤掉的、看似荒诞不经的信息,却意外地引起了那“污染感知”的共鸣。

他找到了一些边缘记录:

· 一份来自某个已解散的神秘学结社的残破手稿,提到一个概念:“逻辑的疤痕”——现实规则中可能存在因自相矛盾而形成的永久性“伤口”或“裂隙”。

· 一份早期驭鬼者的疯狂呓语记录,反复提及“最初的错误决定”和“循环的囚笼”。

· 甚至在一份关于某些古老宗教符号的灵异解读报告中,隐晦地暗示存在一个“既是一切起点亦是终点的矛盾原点”。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单独看毫无价值,甚至可笑。但在张元那被污染、变得异常敏感的规则感知下,它们却仿佛指向同一个模糊的、难以名状的“方向”。他无法用逻辑描述,却本能地觉得,那个“源初之悖论”可能并非一个具体的物品或地点,而是一种……状态?一个规则层面的“BUG”?一个存在于万物底层逻辑中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本身?

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如果“门”后守护或封锁的是这种东西,那一切就说得通了——一个能颠覆现有规则体系的“悖论”,确实需要鬼差这样的存在来“过滤”和“封锁”其影响。

他将这些零碎的发现和自己的初步推论(同样剔除了污染相关的个人体验)整理成一份进展报告,提交给了“破门”计划指挥部。他知道这份报告看起来会比“守门人”猜想更加飘渺和缺乏实证,但他必须抛出这个方向。

报告提交后,他得到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指挥部需要时间消化和理解这个更抽象的概念。但杨间给他的“假期”并非真正的休息。

“准备一下,明天凌晨,随我去三号‘真空带’边缘进行一次实地勘察。”杨间的通讯简短而冰冷,“你需要亲身体验鬼差规则最前沿的‘排斥’效应,这或许能给你那些理论找到现实的锚点。”

实地勘察!直面鬼差规则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