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方案激澜与三方博弈

张元那份名为《关于利用定向愿望诱饵定位并限制“愿望鬼”规则核心的可行性方案》的报告,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总部高层激起了巨大波澜。

报告内容大胆、精密,却又充斥着难以验证的理论假设和极高的个人风险。他将自身设定为“诱饵”,提出通过高度专注的自我暗示,主动激发一个强烈但“无害”(仅作用于自身意识)的愿望,吸引“愿望鬼”规则显形,同时利用预设的灵异陷阱和监控设备,锁定其核心规律,最终由待命的特殊小队执行限制或封印。

方案论证部分,他巧妙地引用了“织梦者之梭”的实验数据、MN-774档案中关于“记忆覆盖”的规则特征,甚至隐晦地提及了鬼差规则对“秩序”的某种偏好,以佐证灵异规则可以被引导和利用的可能性。整份报告逻辑严谨,数据翔实,展现了他作为顶级分析师的专业素养,但核心前提——他能控制愿望的边界并承受规则反噬——却显得如此脆弱,如同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

报告首先送到了孙教授和赵建国手中。孙教授看完后,久久沉默,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太冒险了,小张……这简直是把你的意识放在火上烤。”他最终叹息道,但眼神中却有一丝被理论可能性点燃的兴奋,“但如果成功……这将对我们理解认知类灵异现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赵建国则更加务实和警惕。“风险不可控。”他言简意赅地评价,“张元的分析能力是总部的财富,不能这样消耗在一个C级事件上。而且,他如何保证那个愿望真的‘无害’?人心深处的欲望,连自己都未必能完全掌控。”

然而,方案的副本,几乎在同时,也出现在了另外两处。

杨间看着终端上显示的报告,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终于……忍不住要亲自下场了吗?”他低声自语。报告中关于“规则引导”和“意识防御”的部分,尤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与他之前感知到的、报刊亭前那微不可察的规则干扰,以及张元在分析报纸时那异常的精神专注度,隐隐形成了呼应。他没有发表意见,只是将报告加密存档,鬼眼深处闪烁着计算的光芒。

而在总部更深层的某个数据节点,“老李”浏览着这份报告,脸上露出一种近乎赞赏的诡异表情。“优秀的‘模型’构建思路……懂得利用环境参数来约束‘变量’……虽然手法还显稚嫩。”他快速输入了几行代码,“批准该方案,提升监控等级至S,启动‘意识流向记录仪’。这是一个宝贵的观察‘字段写入’与‘模型稳定性’关联性的机会。”

于是,在高层意见分歧,但某种更高权限的暗中推动下,张元的方案在经过激烈争论和附加了无数严苛到极致的安保措施后,竟然被原则上批准了。行动代号:“捕梦”。

行动前准备紧锣密鼓地进行。地点设在总部地下十层的最强化隔离间,内外布置了超过二十种不同类型的规则探测器和灵异抑制装置。一支由赵建国亲自挑选的、擅长精神防护和规则限制的驭鬼者小队待命。孙教授坐镇指挥中心,而杨间,则以“确保行动不会引发连锁灵异灾难”为由,出现在了监控室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压力源。

张元身着特制的精神感应服,坐在隔离间中央。他最后检查了一遍意识深处的那个“锚点”,冰冷而坚实。他设定的愿望是:“清晰地回忆起十岁生日那天,母亲为我点燃生日蜡烛时,火焰映在她眼中的温暖光芒。”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情感丰富,但仅限于回忆画面的愿望。他反复催眠自己,将这个愿望的细节和情感强度推到极致,如同为陷阱精心涂抹的诱饵。

“行动开始。”赵建国冰冷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

张元闭上眼,全力沉浸在那个渴望回忆起的画面中,同时分出一丝心神,如同绷紧的弓弦,随时准备发动规则的“防御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