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艰辛帝路

妥懽帖睦尔听得似懂非懂,却也认真地跟着朗读。长老还要求他每日练习写字两张,从最简单的笔画开始,直到能工整地默写经文。起初,他坐不住,写不了几个字就想往外跑,笔尖也总是不听话,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如同蚯蚓爬行。秋江长老从不责备他,只是耐心地握着他的手,教他运笔的力道:“写字如做人,要稳,要正,心沉下来,笔才能沉下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妥懽帖睦尔渐渐适应了寺中的生活,也慢慢接纳了这位温和的长老。他骨子里的活泼好动,终究是按捺不住,没过多久,就把大圆寺搅得“鸡犬不宁”。

大圆寺后院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妥懽帖睦尔发现后,便成了他的“秘密基地”。他趁着长老讲经或者自己练字的间隙,偷偷跑到空地上,用小铲子掘地为穴,把尿撒进去,再和着泥土揉成一团,捏成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有骑马的武士,有奔跑的野兔,还有奇形怪状的猛兽。他捏得极为专注,常常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泥,活像个泥猴。有一次,秋江长老来叫他吃饭,看到他蹲在地上,正给一个泥做的“皇帝”安上草叶编的皇冠,忍不住又气又笑。

后来,他又在寺后的池塘边发现了一种羽毛色彩斑斓的小鸟,当地人称之为“八角禽”。这种鸟性子活泼,叫声清脆,妥懽帖睦尔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找来竹条,编了个简陋的鸟笼,每天跑到池塘边捉鸟。有一次,一只八角禽落在了池塘中央的枯树枝上,他看得心痒,顾不上脱靴,也顾不上池塘里的水冰凉刺骨,直接跳进水里,朝着枯树枝扑去。结果鸟没捉到,自己却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浑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

恰好秋江长老路过,看到这一幕,吓得连忙跑过去,把他从水里拉了出来。妥懽帖睦尔冻得嘴唇发紫,却还惦记着那只飞走的八角禽。长老又气又心疼,把他带回禅房,找来干净的衣物让他换上,又煮了姜汤给他驱寒。

除了自己顽劣,妥懽帖睦尔还成了寺外一群孩童的“孩子王”。静江当地的百姓大多淳朴善良,知道大圆寺里住了个外来的孩子,便常常让自家孩子来寺里找他玩。妥懽帖睦尔天生就有领导力,很快就笼络了二三十个小孩。他会带着孩子们用废纸做成旗帜,插在寺院的围墙上,模仿军队列阵;也会带着他们在寺外的空地上捉迷藏、赛跑,常常玩得满头大汗,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

妥懽帖睦尔虽然活泼,却也分得清轻重。每当有官府的官吏来寺里巡查,他便立刻收敛了顽劣本性,规规矩矩地坐在禅房里,捧着书本认真阅读,坐姿端正,目不斜视,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官吏们见他如此,也放下了戒心,只是简单问几句便离开了。可一旦官吏们走远,他便立刻扔下书本,又和孩子们疯玩起来,刚才的乖巧模样荡然无存。

不过,在秋江长老的悉心教导下,妥懽帖睦尔也渐渐有了些变化。他读书越来越认真,写出的字也越来越工整,偶尔还能和长老讨论几句《论语》中的道理。他也慢慢懂得了尊重他人,不再随意捉弄寺里的僧人,看到长老扫地、浇花,还会主动上前帮忙。

在静江的日子,是妥懽帖睦尔多年来难得安稳的时光。没有宫廷的尔虞我诈,没有被追杀的惶惶不安,只有禅院的宁静、长老的关爱和孩童的嬉闹。他在这里褪去了一些流亡的阴霾,重拾了孩童的天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磨练着自己的心智。

他把秋江长老教他读书时用的书册、写字用的笔墨纸砚都小心翼翼地收在一个小皮匣里,那是他从高丽带过来的,里面还放着父亲留下的弯刀和母亲的一缕发丝。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打开皮匣,翻看那些书册,抚摸着弯刀,思念着逝去的父母。

他知道,这份安稳终究是暂时的,他的命运早已和大元的皇位紧密相连,那些曾经的恩怨情仇,那些未完成的复仇大业,都在等待着他去面对。但此刻,他只想珍惜在静江的每一天,珍惜秋江长老的教诲,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而元文宗驱逐妥懽帖睦尔以后,便立自己的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可是一个月后太子就死了。这对信仰藏传佛教、相信因果报应的的元文宗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还有儿子燕帖古思,但文宗驾崩时遗言:“王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燕帖古思虽为朕子,朕固爱之,然今大位,乃明宗之大位也。汝辈如爱朕,愿召明宗子妥懽帖木儿来,登兹大位。如是,朕虽见明宗于地下,亦可以有所措词而塞责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把持朝政的权臣太平王燕帖木儿没有立年长的妥懽帖睦尔,而是立了就在大都的明宗幼子懿璘质班继位。不料当年十一月,懿璘质班就驾崩了。燕帖木儿欲立燕帖古思继位,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坚持立妥懽帖睦尔。于是派遣中书左丞阔里吉思前去静江接妥懽帖睦尔回京。

到了良乡,燕帖木儿率人持卤簿来迎接他。燕帖木儿与妥懽帖睦尔并马徐行,说明了拥立他为皇帝的意思。妥懽帖睦尔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一时吓得不敢回答,所以燕帖木儿怀疑他,到大都后也没有立他为帝,再加上司天监的太史也说妥懽帖睦尔不可立,立则天下乱,所以元朝皇位空缺了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