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制作组显然很懂,立刻抓住了这个情绪的爆发点,用一连串精心剪辑的细节,将李若荀的“努力”具象化,狠狠地砸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
镜头语言在此刻发挥到了极致。
画面被精巧地剪辑,特写镜头不断闪现。
是李若荀书桌一角,贴得满满当当的便签贴,上面写着各种公式和容易遗忘的知识点。
是几张被单独摘抄下来,用好看的字体誊写在便签条上的粉丝留言。
镜头又切到了他摊开的错题本上。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答案,错误原因,正确解法,甚至还有一行小字,分析自己当时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错误思路。
旁边还放着一张张逻辑清晰的各个学科思维导图,构建起摇摇欲坠却又在不断加固的知识殿堂。
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件事——他为了对抗遗忘,付出了多么惊人的心力。
画面被分割成数个小块。
那道浑厚又充满磁性的旁白又响起:
“要对抗遗忘曲线,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观察对象,也不得不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啊。”
BGM悄悄地燃了起来。
后期剪辑捕捉到了李若荀难得的、能够完全沉浸进去的高度专注时刻。
阳光化作一道道金色的光束,穿过窗户,温柔地洒落在他身上,为他精致的侧脸勾勒出一层柔和的金边。
他眉头微蹙,全然投入,握着笔的手指骨节分明,笔尖在草稿纸上快速地移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
这一刻,你要说心疼吧,好像也还有点,但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破土而出的坚韧,和一种被深深鼓舞到的振奋,像是被注入了某种看不到的力量。
“怪了怪了,”小悠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忽然有一种现在就想冲回办公室,把上个季度的报表再优化一遍的冲动……”
当然,这也就感慨了那么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