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北电毕业季:答辩惊艳与马场惊喜

她的语气带着一种感同身受的沉重:“沈静的坚韧,不是外露的嘶吼或悲壮。她是在极端环境下,依靠专业素养和责任感支撑起的、近乎本能的求生意志和冷静判断。

她的每一次操作面板,每一次深呼吸,每一次在绝望中重新燃起的希望微光,都需要演员完全沉浸到她的处境中,感受她的心跳和呼吸。”

刘艺菲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这种创造,是对演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双重挑战。它要求演员不仅仅是‘扮演’沈静,而是要将角色的灵魂真正融入自身的血脉,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演员的创造,最高境界或许就是——‘成为’,而非‘扮演’。”

她最后总结道:“演员的创造之路永无止境。它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共情能力,以及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和对角色灵魂的敬畏之心。

我将带着在北电四年所学,继续在表演的道路上探索、磨砺,努力创造出更多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的角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短暂的寂静后,礼堂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教授们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频频点头。同学们更是激动地鼓掌,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刘艺菲的答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实实在在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感悟,字字珠玑,直击表演的核心。

“好!非常好!”主答辩的崔教授率先开口,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刘艺菲同学的答辩,结合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历,尤其是对沈静这个角色的深度剖析,非常有价值!

将演员的创造升华到‘成为’而非‘扮演’的境界,这个总结非常精辟!也体现了你四年学习的扎实基础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其他几位教授也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提了几个关于如何在无实物表演中保持真实感和情绪连贯性的专业问题,刘艺菲都结合拍摄实例,条理清晰地做了回答。

答辩结束,刘艺菲走下讲台,立刻被同学们围住。

“茜茜!讲得太棒了!听得我都想去演沈静了!”周扬第一个冲上来抱住她。

“是啊是啊!那个‘成为’而不是‘扮演’,说得太好了!”马竞也挤过来,一脸崇拜。

“艺菲,你拍《眼睛》这么辛苦啊?又是学航天又是关模拟舱的?”另一个同学好奇地问。

刘艺菲被大家围着,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刚才答辩时的严肃认真一扫而空,恢复了少女的明媚:“还好啦!汪言哥要求高嘛,不过收获真的很大!”

她一边和同学们说笑打闹,分享着答辩心得和毕业的兴奋,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礼堂角落。汪言不知何时已经悄然离开了座位,正站在礼堂后门外那棵巨大的梧桐树下,安静地等着她。他戴着那顶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表情,但刘艺菲知道,他一定在看着她笑。

答辩结束,刘艺菲婉拒了同学们聚餐的邀请,小跑着奔向梧桐树下的汪言。

汪言哥!”她像只欢快的小鸟扑到他面前,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我讲得怎么样?”

汪言抬手,很自然地替她理了理跑乱的长发,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很好。尤其是最后那段,对沈静的理解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