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南瓜灯与票房炸弹

一秒。

两秒。

十秒。

一分钟……

整个放映厅死寂!连爆米花桶掉在地上的声音都没有!只有无数双瞪大到极限的眼睛,死死盯着银幕上那个静止的、散发着极致恶意的轮廓!恐惧不再是惊吓,而是一种缓慢的、渗透骨髓的冰冷窒息感!

“唔……”一个女生死死捂住自己的嘴,压抑的呜咽从指缝漏出。

“上帝……它在看他们……看了多久了……”一个男生颤抖着低语。

当凯蒂在睡梦中被无形的力量拖下床,DV镜头疯狂晃动,只留下她凄厉变调的哭喊“它抓我!迈卡!它抓我!”和最后黑屏前沉重的脚步声逼近时——

“啊——!!!”

“FUCK ME!”

“开门!我要出去!我不看了!”

尖叫声、咒骂声、座椅翻动声终于爆发!灯光亮起的瞬间,不少观众脸色惨白,额头冒汗,眼神呆滞,仿佛刚从噩梦中惊醒,还没完全回到现实世界。

“这……这他妈到底是纪录片还是电影?!”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扶着墙,声音发虚地问同伴。

“我不知道……操……我感觉我家的床底下也有东西……”同伴脸色比他更难看。

类似的情景在全美1471家影院同步上演。万圣节的夜晚,《鬼影实录》用它极致的“真实感”和精准的心理操控,给了所有寻求刺激的年轻人一记沉重的精神闷棍!看完电影出来,许多人走在挂着南瓜灯的街道上,看着路过的行人,都觉得对方影子里可能藏着点什么。

第二天,全美媒体炸锅了!

【纽约时报·娱乐版头条】:

“万圣节惊魂:《鬼影实录》——是电影杰作还是真实梦魇?”

昨夜,一部成本仅一万五千美元、由名不见经传的华裔少年导演Yan Wang执导的DV伪纪录恐怖片《鬼影实录》,在全美1471家影院引爆了堪比火山喷发的观影狂潮!无数年轻人放弃了传统的万圣节活动,涌入影院寻求终极刺激。结果?他们得到了一场颠覆认知的恐怖体验!影片粗糙至极的画面和生涩的表演,非但没有削弱其恐怖效果,反而成就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感”。走出影院的观众纷纷表示:“我不知道这是纪录片还是电影!” 狮门影业这次押中了怎样的怪物?

【好莱坞报道者】:

“病毒营销的胜利?《鬼影实录》首夜狂潮解析!”

从神秘网站“TheKissingCase 。”的诡异GIF投放,到“长岛灵异录像”的都市传说发酵,再到万圣节精准上映引爆话题……狮门影业为《鬼影实录》打造的这场“伪真实”病毒营销堪称教科书级别!但营销只是引子,影片本身那令人窒息的心理压迫感和颠覆性的观影体验,才是它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趋之若鹜的核心!导演Yan Wang,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天才?抑或是操纵人心的魔鬼?

【芝加哥太阳报·八卦专栏】:

“放弃南瓜灯的夜晚:全美青少年为何为一部‘家庭录像’疯狂?”

昨夜,你家孩子是去要糖了,还是去看《鬼影实录》了?如果是后者,恭喜你,他/她可能正在做噩梦!这部R级恐怖片像一场席卷全美的精神流感,让年轻人集体放弃了捣蛋传统!家长们,是时候检查一下你孩子的卧室角落有没有DV机了!(笑)

纸媒的推波助澜,将《鬼影实录》的热度从年轻人群体彻底引爆,扩散向更广阔的大众层面。“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成了街头巷尾、办公室茶水间最热门的话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首周末票房统计在周一清晨,如同一声惊雷,炸醒了整个好莱坞!

$52,210,000!

5221万美元!仅仅三天!1471家影院!单馆票房高达惊人的$35,500!碾压同期所有大片!

狮门影业总部,电话被打爆!弗兰克·古斯塔的狂笑声几乎掀翻了天花板!他顶着一头乱发和通红的眼睛(兴奋得一夜没睡),对着电话那头的院线代表咆哮:“增加排片!立刻!马上!第二周我要至少2000家!2500家更好!分成?好说!只要银幕!给我银幕!”

与此同时,专业影评网站“烂番茄”新鲜度也新鲜出炉——91%! 远超原历史线上的评价!

“令人难以置信的沉浸式恐怖体验!DV画质不再是缺点,而是将观众拉入地狱的绳索!”

“Yan Wang的剪辑节奏掌控堪称大师级!每一个停顿,每一次晃动,都精准地碾磨着观众的神经!”

“这不是恐怖片,这是一场针对安全感的凌迟!年度最佳观影体验(也是最糟)!”

“那个阳光下奔跑的小女孩镜头是神来之笔!美好与绝望的极致碰撞!”

汪言用他来自未来的剪辑理念和节奏把控,完美弥补了原版在叙事和技巧上的粗糙,将这部伪纪录片的恐怖张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