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抬手示意赵姓青年停下,脚步也跟着钉在原地。北坡那根灰羽竹竿处的敲击声短而急,只一声,便再无动静。她没再往打谷场走,转身朝林道入口方向快步奔去,木册夹在腋下,随着步伐拍打肋侧。
风从山口灌下来,带着湿土和腐叶的气息。她贴着田埂边缘跑,避开松软的翻耕地,鞋底踩在硬土上发出闷响。身后传来奔跑声,回头一瞥,赵姓青年已调转方向,朝村中央的老屋冲去。她不再回头,继续向前。
林道入口前的陶罐哨还在原位,半埋在草丛里,表面干燥无裂痕。她蹲下身,指尖抚过罐口边缘——没人动过。可刚才那声敲击确实来自这里。她伸手探入罐内,触到底部一片薄铁片,那是用来共振传音的。铁片微颤,余温尚存。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入口两侧。泥土松动,有新踩压的痕迹。她蹲下,手指沿一道深窄纹路划过——鞋底纹细密,沟槽笔直,与村民常穿的宽底布鞋完全不同。这种纹路能抓牢湿石,适合攀岩走险,不是农人用的。
她顺着脚印往前看,印迹通向林中约二十步后消失在碎石与落叶间。没有折返的痕迹。来的人知道如何藏踪。
她起身,解下腰间短刀,用刀背轻敲陶罐。两长一短,是“确认异动、待援”信号。敲完收刀入鞘,她退后几步,靠在一棵老橡树后,将木册塞进怀中,右手始终按在刀柄上。
片刻后,赵姓青年领着老村长出现在村道尽头。老村长手里提着巡更名单,边走边卷开羊皮纸。两人低语几句,青年又折身往打谷场跑,应是去召集巡线队。老村长独自走向林道口,脚步沉稳,但眉心拧紧。
艾琳从树后走出,迎上去。老村长抬头看她一眼,没问什么,只低声说:“三组轮岗,现在就换。”
她点头:“东头那根竹竿得加人守。”
“已经安排了。”老村长把名单递给她,“你定谁接岗。”
她接过名单,快速扫过名字,在三个空格填上人名,撕下一角递给赶来的另一名巡线员:“去通知他们,一刻钟内到岗,带火种和哨罐。”那人接过纸条,转身就跑。
老村长看着她:“你觉得是什么人?”
“不像灰鹰团。”她说,“灰鹰惯用重靴,这脚印轻,走得稳,像是常走山道的。”
“山外来的人……这时候进林,图什么?”
她没答。远处又有敲击声传来,这次在南侧边界,节奏不同——三短一长,是“目视可疑物”。她抬眼望向那边,只见一根灰羽竹竿微微晃动,羽毛未断。
“不是误触。”她低声道,“有人在试探我们的哨线。”
老村长脸色沉了下来。他望向村庄:李氏正提水浇菜,几个孩子在打谷场边追鸡,王家子跪在田里扒土,像要把整块地重新翻一遍。没人注意到北坡的异样。
“得让大伙知道。”老村长说。
“不能乱。”她拦住话头,“现在说,只会引恐慌。等我们弄清来的是什么人,再定怎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