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晋升和考验

电报顺着电波,抵达了战时陪都武汉。

此时,国民政府虽已宣布迁都重庆,但因为迁移过程冗长复杂,多数核心军政机关,包括军事委员会及其主要下属部门,均先转移至九省通衢的武汉办公,使其成为事实上的战时临时指挥中枢。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作为要害情报部门,其核心机关亦随委员会暂驻于此。

在汉口某处戒备森严,外观不起眼的建筑内,二处的临时办公室灯火通明。

戴雨浓坐在红木办公桌后,就着台灯的光,浏览着曾庆集送来的译电。

当看到落款“锦鲤”二字时,他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

“是‘锦鲤’!”

曾庆集低声道,戴雨浓微微颔首。

他对这个代号记忆犹新。

前番,“锦鲤”曾数次传来极具价值的情报,其中甚至包括日军部分进攻部署的细节。

然而,彼时淞沪溃败,国军兵败如山倒,南京危在旦夕,整个政府机构处于迁徙流离的混乱之中。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坏消息和千头万绪的撤退事宜,戴雨浓纵使赏识其能力,也实在无暇对一个远在上海的潜伏特工投入过多关注。

当时能回电一句“务必隐匿行踪,非必要不启联。切切”,已是念及其情报价值而给予的极大关照。

至于其他大量派往敌后的特工,在戴雨浓的棋盘上,某种程度上与前线士兵无异——皆是必要的消耗品。

这段时期持续派遣至上海的人员,几乎如石沉大海,被捕、失踪、叛变者不计其数。

但在戴老板的战略考量中,即便十人中仅有一人能成功潜伏,便是一着有用的暗棋;如同战场上往往需要付出数名士兵的代价才能消灭一名日军,战争就是如此残酷。

然而,局势在张发魁接手南京防务后,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先是外围防线的川、桂、粤军国军顽强抵抗,屡挫敌锋,使得原本气势汹汹的日军进展缓慢,为复廓阵地的防御计划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然后国军依托外廓阵地给日军以迎头痛击,令敌寇伤亡惨重,无法寸进。

南京前线暂时稳住了阵脚,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撤退至武汉的国民政府高层得以稍作喘息。

值此局势微妙之际,戴雨浓也开始着手重整旗鼓,计划重建在沪上沦陷时遭受重创的情报网络,恢复上海站

“锦鲤”此刻主动发来密电,无异于雪中送炭,正中戴雨浓下怀。

虽然上海并非情报真空,仍有部分“老地工”在沦陷时就地潜伏,但大多处于深度静默状态,难以发挥作用。

后续派去的人员,能成功立足并打开局面的,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