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孩站在柜台前,手里紧紧攥着病历本,声音带着些许颤抖:请问……你们这儿的回忆馒头,还能做吗?
陈砚舟看了她一眼,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只要还有人记得,我们就能做。
他转身走向后厨,顺手拉开发酵箱查看面团的状态。宋小满还在擦拭操作台,胳膊无力地搭在水池边,显然是累坏了。她抬头看了眼陈砚舟,又低下头继续拧着手中的抹布。
明天还要做二十个。陈砚舟说,别省着力气。
宋小满轻轻嗯了一声,把抹布仔细挂好。
就在这时,门铃突然响起。
不是平日里那种温和的推门声,而是被人从外面猛地撞开的动静。紧接着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涌了进来,伴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
陈砚舟皱了皱眉,走出来一看,门口挤满了人。记者们扛着设备,镜头直直地对准店内。唐绾站在人群中央,穿着一条素色棉麻长裙,脖子上挂着那条标志性的银汤匙项链,手里捏着一张镶着红边的证书。
他们非要跟着来。唐绾浅浅一笑,语气平和,我说,真正的新闻在现场。
一时间没人说话。记者们举着话筒往前挤,闪光灯此起彼伏。
陈砚舟没有动,也没有开口,转身走向灶台。
既然来了,就尝尝今天的头一锅。
锅已经预热好了。他舀油入锅,油花刚跳起来,就听见身后有记者大声提问:陈老板,唐记者这次获奖,是不是也跟您这家店有关?
陈砚舟没有回头,夹起一排锅贴放进锅里,滋啦一声,香气立刻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你们不是来吃饭的?他语气平淡,那就别挡着真正要吃饭的人。
人群安静了一瞬。
唐绾走到他身边,把证书放在操作台上。评委说,这篇报道能获奖,是因为它写出了普通人如何被一碗饭、一个规矩改变生活。
陈砚舟熟练地翻动锅贴,金黄的底面整齐地翻上来,发出诱人的脆响。
那你写对了。他说。
一个穿着灰色西装的男人从记者群里走出来,胸前别着评委证。他端着笔记本,眉头微蹙:一家街角小店,真能承载这么大的社会价值?我看你们不过是被借用的符号罢了。
陈砚舟抬眼看了看,没有说话。
锅里的锅贴开始冒烟,香味越来越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