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你小子会办事!”老陈满意地点点头,掐灭了烟头,“这事包在我身上。等我消息,谈好了,我让人通知你。”

搞定了原料“洗白”的关键渠道,王超下一步便是争取街道的正式立项和支持。他带着初步构思,找到了马主任。

“豆制品项目?”马主任听完王超的阐述,手指在办公桌上“哒、哒、哒”地轻轻敲着,显然在快速权衡利弊。米粉加工组的巨大成功,让他对王超的能力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但新项目意味着新的投入、新的风险,以及……新的机遇。

“主任,您想,”王超见马主任沉吟,便开始加码游说,“豆制品市场需求多稳定啊,家家户户都需要。咱们南水县乃至整个地区,您数数,有几个成规模的、像样的豆制品生产单位?几乎没有!腐竹、豆腐干这些,比米粉更耐存放,运输也方便,卖到周边县市都有可能,市场前景很好。”

他顿了顿,观察着马主任的神色,继续道:“而且,这制作技术相对传统,不算高精尖,咱们可以请有经验的老师傅,或者我去找找相关资料,总能摸索出来。最关键的是。”

王超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秘密武器,“这豆腐渣可是好东西!咱们可以低价卖给,或者干脆分给咱们街道的养殖户,喂猪养鸡那是上好的饲料!这不仅能降低咱们的成本,还能促进街道的家庭副业,增加群众收入,这可是实实在在响应上级‘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的号召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特意强调了项目与政策导向的契合点,这是最能打动马主任的地方。

马主任果然被说动了,但身为领导,他必须考虑周全:“想法是好的,听起来也确实有利可图,还能带动群众。但是小王,”他话锋一转,点出核心难题,“这黄豆供应是个大问题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计划内的指标,咱们这种集体单位很难争抢到,都紧着国营大厂和居民定量呢。没有稳定的豆源,你这项目就是无根之木,看着好看,一推就倒。”

王超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接口,语气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把握:“主任,豆源的问题,我初步有些想法,正想跟您汇报。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跟物资局那边有些关系,据说物资局偶尔能收到一些计划外的黄豆调剂指标。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这条线,争取一部分。虽然价格可能比计划内高一点,但只要咱们的产品能卖出去,算总账,还是有利可图的,也能缓解街道的就业压力。”

王超继续说道:“我的想法是,咱们可以先小规模试生产,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市场反应好,产品受欢迎,证明了咱们的能力,到时候再想办法向上级申请计划指标,也更有底气不是?”

他没有把话说满,留下了灵活操作的空间,也给了马主任一个“先试点、后推广”的稳妥台阶。

听到“物资局”和“计划外调剂”,马主任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物资局可是实权部门,能搭上线再好不过。王超能接触到这个层面,更让他觉得这小子人脉深不可测,值得加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