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老陈的据点,屋里烟气缭绕,老陈正和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看起来有些干部气质的中年男人低声交谈。见王超进来,老陈笑着起身招呼:“小王兄弟来了!正好,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物资局的刘科长。”
王超心里一动,面上不动声色,礼貌地点头:“刘科长好。”
刘科长打量了王超几眼,微微颔首,没多说什么,继续对老陈低声道:“老陈,那批木头的事,就这么说定了,还是老地方,老规矩。”说完,他站起身,又看了王超一眼,便匆匆离开了。
“陈叔,木材的事有眉目了?”王超等刘科长走远,才开口问道。
“嗯,刚谈妥一批。”老陈点点头,递给王超一根烟,“怎么样,小王兄弟,上次跟你说的事,考虑得如何?要不要掺一股?本钱你出一部分,销路我这边也能帮着找找,利润按出资比例分。”
王超接过烟,没点,在手里捏着,心里快速权衡。木材生意的利润确实诱人,老陈看起来也有稳定的渠道和销路。但他对那个刘科长并不了解,而且木材这玩意儿动静太大。
“陈叔,不瞒您说,这生意我心里的确痒痒。”王超露出诚恳的表情,“但您也知道,我年纪轻,底子薄,这种大买卖有点怵。要不这样,这次我先跟着您长长见识,投一小部分,看看风向?下次要是顺利,我再多投点。”
老陈听了,非但没不高兴,反而觉得王超谨慎可靠,笑着拍拍他肩膀:“成!年轻人谨慎点是好事!那就这么说定了,这笔你先投五十块,占一成利。具体细节到时候我再跟你说。”
“好,听陈叔安排。”王超爽快答应。五十块不多,就算亏了也不心疼,主要是为了摸清门路,维系和老陈这条线。
谈完正事,王超把今天带来的一批货拿出来——是之前秒杀到的部分卡其布和几瓶茅台。老陈验完货,照例给了个不错的价钱。
王超揣着新入账的钱,状似随意地提起:“陈叔,我最近又搭上一条线,能弄到点飞鸽牌的自行车配件,也是处理品,质量没问题。您看……”
“飞鸽牌的?有多少?”老陈来了兴趣。自行车配件永远是硬通货。
“暂时不多,就两三套的样子。”王超没敢说有五套。
“要!有多少要多少!”老陈大手一挥,“价格好说,跟永久牌的差不多就行。这东西永远不愁卖!”
王超心里有底了。这样看来,通过老陈出货比自己零散卖更省心,虽然价格可能稍微低点,但安全系数高。
离开老陈那里,王超又去了邮局。年后的邮局冷清了不少,他仔细浏览了新到的邮票,买了几套《一九五六年春节》纪念邮票和《中国古桥》特种邮票,又补充了几版普通邮票。看着空间里日益壮大的邮册队伍,他心里那份关于未来的投资踏实感越来越强。
回家的路上,他特意绕到百货大楼转了转。柜台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但大多需要票证。他看到收音机专柜前围了不少人,都在看那几台上海牌和红星牌的收音机,眼神里满是渴望。王超摸了摸口袋,心想等时机成熟,一定要让家里也拥有一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家,已是中午。李秀兰还没下班,王红在书店吃饭不回来,家里就王刚和王玥在。王超看着空间里那五十公斤大米,想了想,找了个旧面袋,装了大概十斤米出来,拎回家。
“哥,你拿的啥?”王刚好奇地问。
“米,单位发的。”王超把面袋放在厨房,“晚上让妈煮干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