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前方的大路上,黑压压地全是人头,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把进城的路给堵了个大半。
人声鼎沸,吵吵嚷嚷,跟赶集似的。
“去,问问前头出什么事了?”朱元璋对车夫吩咐道。
车夫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挤了回来,脸上还带着几分兴奋。
“老爷!前头不是出事了,是好事!”
“好事?”
“是李先生的炼钢工坊,在招第二批工人!”车夫一脸的与有荣焉。
朱元璋一愣。
常遇春和刘伯温也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
就这么巧?
朱元璋还没来得及说话,旁边一个挑着担子,正踮着脚尖往里瞅热闹的本地老乡就搭上了话。
“这位老爷,您是外地来的吧?”那老乡满脸羡慕地说道,“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哦?怎么说?”朱元璋来了兴趣。
“您是不知道哇!”老乡一说起这个,唾沫星子横飞,“进了李大善人和李二善人这工坊,那可就等于捧上铁饭碗了!不,比铁饭碗还铁!”
“工钱给得高不说,一天三顿,顿顿都是白面馒头管饱!而且还有肉吃!”
“干得好的,年底还有分红!最近大善人和二善人还准备开学堂了,家里孩子上李先生办的学堂,一文钱不收!”
“您说,这江宁县,不,放眼整个应天府,您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活计去?”
老乡说得是眉飞色舞,听得朱元璋是龙心大悦。
好!
好啊!
他自动忽略了“大善人”,只关注“二善人”。
毕竟,这“二善人”就是他的儿子朱标。
咱的标儿,就是有本事!给咱朱家挣脸,让这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念着好!
他脸上露出了老父亲般欣慰的笑容,与有荣焉。
可就在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刘伯温,眼神忽然一凝。
他透过拥挤人群的缝隙,看到了几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说熟悉,是因为那几张脸,他刚刚才见过。
说陌生,是因为那几位的模样,实在是……变得有点多。
只见人群的外围,三个半大的小子正挤在那儿。
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还沾着泥点子,脸上灰扑扑的,头发也有些散乱,活脱脱就是三个从乡下进城找活干,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的穷小子。
正是那三个来“体验生活”三个皇子!
刘伯温倒吸一口凉气,连忙提醒旁边的朱元璋。
“主……老爷,您看那边。”
朱元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脸上的笑容,瞬间就僵住了。
没错!
化成灰他都认得!
那就是他老朱家的三个崽子!
老大朱樉,老二朱棡,还有那个最让他得意的老四,朱棣!